《人生》读书笔记
《人生》读书笔记合集15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那么你真的会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生》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生》读书笔记1挺……温暖好玩的一篇文吧。
学霸女主和校霸男主因为一起跳下水救孩子的机缘下互穿了。我喜欢这种因为对方都变成更好的自己的感情。
受身份性格和成长经历的限制,他们都有自己的盲区,但都从对方的生活中明白了很多道理,也为对方解决了很多事情,这都是原本的他们所不能做到的。哪怕他们本来就是挺优秀的人了。
但互穿还是使他们改正了自己原本的缺点,成为了更好的人。
以及,我会说男主同班同学那种想要自己拿着从爸妈那里得来的钱自己出去生活的念头我也有过吗,小时候太幼稚也把在外的生活想得太简单了,不过我那时倒是没想过要放弃学业。
前期于我而言更加有趣,两人穿回来谈恋爱之后我就有些意兴阑珊了,前几天完结后才一口气看完。
还不错吧,让我get到了一些从前看小说看电视剧不能理解的青春期男生那种活力四射的帅……?
女主有些早熟,一开始觉得男主心性偏孩子气的可爱,但碰到事情意外的可靠谱。
我曾经不太懂什么样的才叫成熟,朋友告诉我是处理事情的能力,而不是外在的表现。
就是男主这样的吧,哪怕有时候像个大男孩,但很靠得住。
这两个人在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同时也让他们的家庭、同学朋友都变得更好了。真好。
看文的时候乔南很耀眼,所以心绪总是跟着他走,沐想想非常的沉静,像一汪澄净幽深的湖水,番外想姐准备生产还那么冷静的样子真是很大佬了,反而是乔南被吓得上蹿下跳的,也是非常可爱了。
最后还有抱阳观的串场,惊喜。
喜欢这篇文,也喜欢这一对。
《人生》读书笔记2于丹说过:“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说说生活方式,说说中国人悠闲的情趣?不是为了让我们拿出大把时光去闲置,不是为了让我们放弃理想和责任,而恰恰是让我们建立价值的同时,不要丢失自己。”
于丹教授将带领我们体验古代名士的生活情趣,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杯茶,于闲适间找回生命本真,找回幸福的感觉。悠闲的情趣与生活方式并非要让我们闲置大把的时光,放弃理想和责任,而恰恰是要让我们在建立价值的同时不要丢失自己。
幸福在今天似乎变成比成功更奢侈的一件事,很多成功者费尽心机拥有了财富、名誉、权势,却蓦然发现自己恰恰丢掉了幸福。缺少意趣与闲情的生活方式,往往会让我们在忙碌中失去自己的心灵。
我们今天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呢?于丹教授将带领我们体验古代名士的生活情趣,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杯茶,于闲适间找回生命本真,找回幸福的感觉。悠闲的情趣与生活方式并非要让我们闲置大把的时光,放弃理想和责任,而恰恰是要让我们在建立价值的同时不要丢失自己。
无论生命的道路上多么忙碌,不妨忙里抽闲让自己停一停、静静心,回头看看最初的起点,向前望望最终的归宿,然后带着一个从容的自己,走上漫漫的人生道路,读书笔记大全《《于丹趣品人生》读书笔记1000字》。
《于丹趣品人生》中讲了一则令我印象深刻小故事:一差役押解一和尚,每天早上启程前差役必要清点一番:包袱,在;公文,在;和尚,在;自己—也在,这才放心上路。有天晚上,和尚趁差役熟睡,将他的头发剃光,把自己的僧袍给他换上,然后逃之夭夭。次日差役醒来,例行公事:包袱—在;公文—在;和尚呢?环顾四周无人,摸摸自己光溜溜的脑袋,看看身上的僧袍—和尚在!差役纳闷:那么我到哪儿去了呢?包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公文是我们安身立命的职业,和尚是我们日复一日忙碌的事务。于丹说:“当我们日复一日的忙碌着,过分关注于一件一件琐碎的事情……就会越忙越忽略自己的感受,不知不觉将自己置换成囚徒。表面上看,和尚还在,……自我却找不到了。
这则小故事让我深刻的意识到:走在漫漫的人生道路上,都将面对坦途或荆棘,但我们不能迷失自我。生活亦是如此,不管生活在多困难的逆境中,别忘了——还有我!静下心来:去旅游,感悟大自然的魅力;回到家,泡杯简简单单的茶,用心去感悟,你还能发现许多许多的美好。
人生即所谓用于丹的方法去生活,这就是《于丹趣品人生》带给我最有价值的真谛。
《人生》读书笔记3莫泊桑在小说《一家人》里,塑造了小职员卡拉旺这么一个形象。虽然这篇小说没有他的《羊脂球》、《漂亮朋友》等等经典作品的名气大,但读过之后,卡拉旺这个形象在我心中,却留下了比羊脂球和杜洛华更为深刻的印象。
他是一个普通的职员,说好听一点,叫“主任科员”。您看,就是那种有点虚名,但没有实权的职位。这个称呼让人眼熟,名片满天飞的时代,如果能沾点边,大概谁都忘不了给自己头衔后面加印一个括号:副科级;科级;处级等等,以显示自己应该得到但却没有获得的地位,期望因此从心理上获得些许被人尊重的满足。
他三十年如一日的奔走在单位和家庭之间,就像我们经常调侃老实人时的一句话:他不是在家里,就是在单位,要么就是正在家庭通往单位的路上(或者说小火车上)。他没有什么坏习惯,不会到处乱逛,虽然也免不了去一趟咖啡馆喝上一小杯什么的,但他没有什么风流韵事,也不会沉迷夜店,绝不会把时间白白浪费在家庭生活和单位工作以外。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好男人的形象。
他在一个岗位上干了三十年,始终没有得到升迁的机会,即便一个小小的副科长岗位偶然出现空缺,也立马被其他人给填补,不管上岗者是本单位人员还是其他单位空降部队,总之没他什么事。一次又一次的希望落空,老实人也受不了哇。他满腹牢骚,回家之后就愤愤不平的老婆唠叨自己遭受的不公正的待遇。同样对自己丈夫境遇感到不满的老婆,则一唱一和的与丈夫一起,滔滔不绝的控诉单位的薄情寡义。他们怎么想也想不明白:辛辛苦苦熬了这么多年,周围人升官的升官,发财的发财,为什么怀才不遇的,总是我卡拉旺呢?
尽管一肚子的不满意,但是在单位领导面前,卡拉旺却是提心吊胆,甚至战战兢兢,从来不敢说出半个“不”字。千算计万算计,唯恐有什么方面得罪了领导,唯恐自己有哪些言行表现出来让领导不满意。他在单位像一只温顺的羔羊,又像一个待罪的可怜虫。这一点正如《二十二条军规》里面的卡思卡特上校一般:“他记得他曾不断地给那些大人物留下了可怕的不可磨灭的印象,每想到这些他就伤心不已,可实际上,那些大人物几乎根本不知道有他这么个人活在世上。”
他贪慕虚荣,在行将退休之际,单位为了抚慰类似卡拉旺这样不得志的老员工,象征性给他发了一个十字勋章。对于单位的糊弄,他却感到非常骄傲,把勋章天天挂在身上向人炫耀。为了把勋章更好的凸显出来,好让人一眼就能注意到,他改掉了多年胡乱穿衣的习惯,特意换上 ……此处隐藏12395个字……。
家庭主妇只是一种生活方式,并不是一种职业。
为家庭付出、照顾家庭,这也没什么不对,但这绝对是两个人的事,不该是某一方的全部责任。
玛丽做家庭主妇的这段时间有多长,她和这个社会脱节的时间就有多长。
这么多年的时间里,她没有自己的生活、没有自己的朋友,她把自己所有的寄托和依赖都给了她的丈夫,可是她的丈夫还是抛弃了她。
离婚之前,她没有自己的生活,甚至连孩子都是她丈夫和前妻的。
在那个家里,她是以妻子的身份过着保姆的生活,而她竟然没觉得有什么不对,这才是最可怕的。
这样值得吗?
当然不值得。
根据书中提到的马斯洛需求理论,人类的需求像是阶梯一样,由低到高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生理需求(呼吸、食物、水)可以让人活下来。如果不能满足,人类无法生存。
安全需求可以让人过上相对稳定的生活。如果生活不稳定,失去安全感就会变得孤独、自闭甚至思想变得极端。
社交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可以让人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家庭不幸福,社交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许会影响一个人的性格,让人变得偏执,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人类的感情很复杂,有了情感上的满足会让人很快乐,这也是得到幸福的最基本条件。
尊重需求是较高层次的需求,可以让人获得成就感。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可以让人变得更有自信,反之则会让人为了得到尊重需求去做一些使自己进步的事,对一些人来说可以起到激励效果。
自我实现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在前四种需求都得到满足之后开始发挥自己的真善美,去不求回报地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以前的玛丽甚至无法获得社交需求。
但是在博格生活的这段时间,她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有了朋友的关爱,还有了斯文对她的爱慕,她实现了自己的社交需求。
又在之后的种种事情中,得到了大家对她的尊重,让她实现了尊重需求。
她已经没有必要再去委屈自己过依附着肯特的生活了,她想达到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也是理所当然的。
在布里特玛丽六十三岁的这一年,她开始了她的新生活,她不再去做谁的附属品,她就是她自己人生的主角,她终于自由了。
《人生》读书笔记13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季羡林赞成张载“民胞物与”的世界观,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点。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伙伴,对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强制的手段。也就是说,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否则,人类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或惩罚。
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季羡林提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绝无仅有。反之,为自己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 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上,季羡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灭私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正是基于这种人生观,季羡林对人生具体境遇的态度,无论是对人生的不完满、世态炎凉,还是对爱情、老年等等的论述,都显得豁达、宽容、乐观和实用。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和实现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意义和价值基于平实的真理。季羡林的人生哲学也许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却是平实而真挚、引人向善、切实可行的。
人民大道被丛丛的树叶所簇拥着,连滤过的阳光也是绿色的。
在天一书店的路上,远远看见两位老人在行乞,记得很久以前他们也在,穿着朴素而破旧的衣服,脸庞干洁,微黄却不失笑容,我都会在他们的塑料碗上放上一些硬币,我不用理会他们是否骗我,一位活了近半个世纪的人心中早已形成了自己的尊严,他们会出来行乞一定有他们自己的苦衷,我会尽我所能来帮助他们。
虽然我没遇见过,但我对那些游手好闲的人深恶痛绝,也许是出自本能,他们拥有双手却不努力工作,拥有头脑却不努力思考,拥有双脚却不脚踏实地,这种人更应该被指责,相比于那两位老人,早已步入垂暮之年,生活自理已成难事,行乞只是一种不得已的手段,他们理应被我们所尊重,去帮助。
我们一些人常抱怨自己的人生。环境时,却挤得出时间去几趟KFC,逛几次ktv,从他们身上我看不出什么好得到的,我想他们才应该被指责,被批评。
但我常常只听过乞丐被鄙视,却从未听说他们这类人被鄙视的。
这真是奇怪啊?
《人生》读书笔记14喜欢于丹,是基于几年前,看她在央视的《百家讲坛》讲论语。她端庄优雅,澹定自信;她口若悬河,博古通今,学识渊博,出口成章。自此,她成了我敬仰的大学问家之一,我也成了众多于丹粉丝中的一员。
今天,她将人生价值与幸福融进新书《趣品人生》,是件令我们特别高兴的事。感觉如沐春风,沁人心脾。她在书中讲述了古代名士富有情趣的生活方式,用各种事例告诉我们,高品质的生活并不是有钱人、有闲人的专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古代名士般悠闲舒适的生活。于丹认为,悠闲是内心的一种发现,悠闲是一种乐趣,悠闲是生命的一个节奏。她用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告诉我们,悠闲与时间无关。
在书中,于丹用细腻的文字,从道理上唤醒我们重新思考,感悟人生,发人深省。她就国人的生活方式,用茶、琴、酒,说古道今,更加贴切,更加接近生活。这种观念强烈地撞击我们的内心,告诉我们如何用悠闲的方式找回自己,重启心门,如何找回幸福的感觉。
于丹说,人在路上奔忙,不妨在忙碌的喧嚣中“且停停”。“停一停”能让我们歇歇脚,静静心。在亭子里养养神,问问自己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回味一下起点与目的之间,这路上的每一步,其实本身就是风景。但停下不是为了安息于此,终老于此。停一下,不是要丢了赶路的自己,是为了再上路,步履轻盈更好地上路、更好地前行。
人这一生要承载的太多太多,为社会承担使命,为家庭承担责任......幸福正前所未有的成为奢侈品,问问我们的内心:我们真的幸福吗?
道理其实大家都知道。
《人生》读书笔记15也许你读过《外婆的道歉信》,那你一定知道我说的,读完后大哭着笑或者大笑着哭的感觉。即便你没读过,我保证在《清单人生》第一章之后,你会爱上这个63岁的古怪女人。
因为她真的太好笑了!布里特—玛丽的情商接近于零(也许会让你想起家里某个亲戚)。她夸奖别人的新发型:“您的额头非常宽,剪这么短的发型需要很大的勇气”;她管别人要一杯水时,会责怪对方竟然不给她杯垫。关键是,她根本意识不到这会得罪人!她内向胆怯,渴望改变却不敢改变。她的生活严格遵循一张张事先制定的清单,她甚至有一张记录所有清单的清单。她6点准时起床,12点必须用餐,将家里的一切整理得一尘不染,因为她相信,只要什么都不变,生活就能永远持续下去……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