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时间》读书笔记

时间:2024-05-22 19:25:31
《暗时间》读书笔记

《暗时间》读书笔记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书笔记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书笔记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暗时间》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暗时间》读书笔记1

我们经常用实际年龄去衡量一个人的大小,从你出生开始,我们会说,到十八岁你就成年了,到了什么时候你就应该结婚生子了。可事实上,真正决定是否成熟的标志应该是“心理年龄”。衡量一个人生活了多少年,不应该只是看他多少岁,而是应该用思维时间来计算。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如果一个人从生下来开始就呆在一个为他特殊建造的无菌保护室里,没有社会交往,没有知识获取,度过了18年,你会不会认为他成年了?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下面介绍的这本书《暗时间》,就是作者刘未鹏对于时间的思考。他是计算机专业,但兴趣广泛,对心理学、管理等领域都有涉猎,并且根据自己生活工作的经验,连续写过七年的博客,将自己对于计算机科学,个人成长方面的认识与他人分享。他的大部分思想,可以从《暗时间》这本书中窥见。

由于作者的专业背景,首先他提出了这样一个类比:如果你有一台计算机,装了一个系统之后就把它搁置在那里,你觉得这台计算机被实际使用了吗?没有,因为CPU整天运行的就是空闲进程。运行空闲进程是一天,运行大数据量计算的也是一天,对于CPU而言,价值却是完全不一样的。大脑也是如此。他提出了思维时间的概念,善于利用思维时间的人,可以无形中比别人多出很多时间和生命。真正成熟的人应该意识到,时间的平等性是没有太大意义的,似乎别人过了一天,我自己也过了一天。实际上,如果你正在学习一门专业,仅仅用你所投入的时间来衡量,很容易产生错觉,认为自己投入了许多;然而有意义的应该是以时间和效率的乘积来衡量。你可以投入很多时间,但是如果效率低下,会发现毫无进展。把大脑的容量想像成CPU,只有当你给予自己想做的事情最高的优先级,并且CPU满载,那么你的思维时间才算达到极致,这样投入的时间才能等同于实际流逝的时间。

如果你有总结的习惯,可以在每天结束前总结一下自己在某某领域投入了多少时间,不要粗略地去计算有多少天下班之后拿起书来翻翻,因为这样你会发现书是常翻,但领悟却不见得加深。因为看书并记住书中的东西只是记忆,并没有涉及推理,只有靠推理才能深入理解一个事物,看到他人忽略的地方,这部分推理的过程就是思维时间,也是人一生中占据一个显著比例的“暗时间”。你走路、买菜、洗脸、吃饭、睡觉等,所有这些时间都可以成为“暗时间”,你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间思考,消化和反刍平时看和读的内容,让你的知识深入,脱离照本宣科的阶段。这些时间单看不起眼,但日积月累会产生庞大的效应。历史上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苯的结构的提出: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在研究苯的结构时,整日思考苯的结构到底是怎样的,对他来说,大脑的CPU将这件事定为了最高优先级,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一天他在书房打瞌睡时,梦到碳原子的长链像蛇一样盘绕,然后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旋转不停。他猛醒过来,意识到了苯的环状结构。

在这本书中,还有不少作者对于时间利用,个人成长的思考与实践。时间的数量是相同的,如何提高时间的质量,是提高生活品质的关键问题。我们总能看到这样的一些人,他们似乎玩得不比你少,看得不比你多,但不知怎么就是比你走得更远,他们可以在不只一个领域内做到卓越。所以,推荐这本书,希望大家能够利用有限的时间,去更好地发现无限的可能。

《暗时间》读书笔记2

阅读了一本书,《暗时间》。仔细想想,其实很久都每一种这样读过一种不是闲书的闲书,太久不读书,现在读书极慢,一目十行的本领也渐渐消退,同时不忘记提醒自己要做笔记,摘抄下些许段落。其实想想,摘抄下的部分东西,来源于其他书,那就更进一步说明了阅读量匮乏,一些著名的书都没有仔细读过。

之前看一些公众号,总有一些文章感觉很高深,不是那么能看得懂。那我自己,要试图让自己的这篇看得懂才好。时间关系,只是浅谈,深层次的更需要慢慢酝酿

一、专注

我一直觉得现在的自己比大学时要好一些,是因为对一些外在虚名的东西更无所畏惧,学会了取舍;比大学以前的自己,欠缺了专注。

反思,是改变自己的第一步。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从小念到大的话不知道有多少人真正实践于生活中,至少我没有完全做到。小时候父亲一直对我讲“子路闻过则喜”的故事,可是我总不能正面自己的许多问题,非要找一些理由来反驳,来说自己做的真的很不错。可是小时候可以全身心投入,酣畅淋漓的一天读完一本金庸的武侠,甚至可以给别人讲出其中的故事,那一份专注,而后一直埋藏在我记忆中。

那挖掘他,找出他的奇妙处,其实,当时不外乎有以下:

(一)幼时的心思单纯,没有太多杂事的纷扰,拥有大量且集中的时间,可以长时间专注于一件事上。

(二)在没有电子产品的纷扰,只有纸质书的年代里,可以把更多精力投置于此。

而想要用于现代,转换一下,可以为:

1、创造大块阅读时间,大块时间有利于“沉浸”,可以使新知识可以和大脑中与其相关的各种既有知识充分融合,有助于深刻记忆。

2、在学习复杂/新知识时,关掉不必要的手机提示,减少周边干扰。(我经常也会不断提醒自己,以现在既有水平,关掉手机都其实也并没有什么大的影响,大多数时间里,关掉一天手机,开机,除了10010和银行卡的短讯,也并不会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发生。休息时,生活中最重要的也只有家人,怕家人担心,也可以提前给家人发好消息说明,关机读书)

如果仅有上述两条,其实也并不完全够成功,毕竟有一些习惯是已经养成,想要突然改变,也并不是那么容易。

我有一个奇怪的感受,在有干扰的环境中看书,非常能锻炼我的专注能力。当然这个干扰的环境,只是说,周围环境嘈杂,而不是说要一直打断思路去做其他事情。以前,每逢考试,我或许会去KFC、M记或其他环境比较混乱的地方的某个角落里,或一个人,或与一个陌生人人分享一个大桌子,全心全意投入自己的书本中,如果是在图书馆之类安静的地方,每每都能在不知不觉中昏睡过去。我一直把这个归结于我内心深处的“贱”性,强词夺理的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强加于此,我喜在闹市中学习,安静的环境中睡觉。

另外,利用各种碎片时间来读书思考也是很不错的选择,母亲从小教给我一个方法,是睡前看一个比较复杂的知识点,在夜深人静,甚至睡梦中,你可能会突然得到这个结果。

二、记忆

在《暗时间》中看到一句话,深有同感,“学习知识并将其放在大脑中,最终的目的是要在恰当的时候能够想得起去使用”。那么转换一种说法,是“记忆的最终目的是要在恰当的时候能够想得起去使用”,而要将记忆可以随时使用,就是将其变成自己的一部分,从另一层说,就是学习的有 ……此处隐藏7003个字……与人每天的时间都一样多,影响每个人成就大小的,主要是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我想补充的是,除了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还有家庭背景(如书中的父亲的榜样作用)、学习环境(大学和研究生时的经历、求职经历)、运气等自己不太可控的因素。我觉得,个人努力,是思维品质的外在体现———————只有内心真正想通了,才可能会发自内心的努力,只是靠自制力的努力怎么长久得了呢?

3、优秀的思维品质有哪些?

(1)你的目标是什么?你想要什么?

“世界上99%的人是没有具体目标的”、“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书中没有像鸡汤文或高谈阔论者一样抛出这些论调,甚至没有太多介绍和强调目标的重要性,感觉只是字里行间道出了“人生不确定性太大”

“未来很多是不确定的”,只要“大体有个大体的追求的方向,不断反思和总结修炼自我,不断修正调整自我,最后结果总不会太差”,这个至少目前我是高度赞同的,成就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有成就的人也是一点点拨开云雾、含辛茹苦的,一开始就设立一个伟大的事业目标,对心灵和毅力是莫大的煎熬,更何况还有很多不确定性,但我觉得有一点例外,就是在受外界干扰小的科学研究领域有时可能会有,所以以前听到的伟人从小就树立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追求、巴菲特9岁的时候通过滚雪球对于他后来投资理念有很深刻的影响

诸如此类,应该很多是事后偏见事情成了之后,人们努力的在以前的事中“竭力"寻找支撑他成事的看起来必然的因素。书中讲“即便是成功人士自己总结的经验也有很多是靠不住的”,以前学生时代还会迷所谓天才的成长经历、名人传记等,这些年已经不想看这些书了,每个人的经历都是独特的,成功复制不来。

(2)你的专长是什么?提到你的名字,别人脑子中立刻浮现出来贴到你身上的标签是什么?

专长就是写在简历上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专长就是贴在自己脸上的无形标签,使别人遇到这方面问题时第一个想到就是你,专长就是随着时间和经验的积累越来越宝贵难以取代的东西。如果没有专长或不明显,短期几年内还可以继续按照任由原来想法行进,但需要考虑考虑几年以后的事了,早点准备和积累,书中讲每天准备1个小时,三五年后就会不同,有些能力不是短时间内就能速成的,比如作者经历过的英语能力。如果已经有专长了,还要考虑怎么继续发展和积累。

(3)发自内心的专注:有多久没有专注且连续长时间的做一件事了

专注有两种,一种是与其他人关系不大的自我沉浸式专注。小时候的有一个暑假电视播放一部动画片《阿尔卑斯山的少女》具体情节不记得了,只记得当时每天9点钟开始的那20多分钟里是很专注的沉浸的,记得这是过的最幸福的暑假;有的暑假可以一个假期都不出去和小伙伴玩,每天搞点小制作小玩意,连续的忘我沉浸。自我沉浸式专注,随便找一件自己喜欢做的事就可以。

另一种是工作中需要与其他人配合的专注,专注的前提是专业分工,专业的企业干专业的事,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我一直理想的认为,人应该更多地靠思维(视野、见识等)创造价值,思维就像一根杠杆,思维有多深远,杠杆就有多长,而努力和辛勤付出是杠杆一端的原动力砝码,由于精力是有限的,其付出的辛劳也是有限的,借助更深远的思维杠杆才能实现更大的价值。我认为要把时间和经历多一些放到拓展思维开阔视野上,要专注到本行业本领域具有这类特质的工作上面,我最不喜欢做的就是毫无创新及经验积累的简单复制粘贴和没有抓手的曲意逢迎了,人应该做最能通过思考思维提升价值的事上。在云南这边联通混改业务这块,我负责物资、采购与固定资产,我应该参考借鉴联通已有的规则和管理方法,“像外行人一样思考”,开拓视野和思路,做些改进,支撑服务好相关业务。要提高视角,理解业务本质,多吸取支持“跨情境转移"的一般性原理。

工作中,与专注相对的是全才通才、万金油,什么都懂一些什么都不专,对于除了领导者的绝大部分人来说,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就足够投入一辈子时间了。任正非业曾讲过,做全才是件很痛苦的事。

(4)假象:时间投入得不少了并不一定代表专注

不能把人想象成机器,想象为CPU可以不需要切换就可以迅速捡起原先被中断的事,每一次切换都需要时间成本,作为管理者要关注员工被打断的频度,作为管理者或员工本人也应该注意识别被打断的情况,疏通业务流程或者安排专门的时间窗口定期处理一些不太紧急的事。很多时候很多(看起来紧急的)事可以不需要第一时间响应的,甚至不需要响应。

(5)利用整块时间做重要的事是件很幸福的事;有些事被动关注即可;要事第一(只做重要不紧急的事)

利用整块时间做重要的事不光是件很幸福的事,更是很高效的事,以前在做开发时,曾经想像多线程程序一样同时处理多个任务,认为这样效率是最高的,每个事都可以兼顾,当时想到的一个证据之一就是杂技演员可以同时把多个鸡蛋抡在空中,但其实这种表演持续不了多少分钟。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总是把重要的事情放到最前面做,而且一次只做好一件事。(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6)利用潜意识思考;利用暗时间思考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关键是发自内心“心心念念”的思考问题。

反思(警惕自利归因,把自己囚禁在自己制造的壳子里不肯出来)

记忆(联想记忆)

抽丝剥茧:归纳提炼一般原理,很多人是应激动物懒得思考总结和归纳所以有时讲ppt感觉无话可说知识经验的跨情景转移能力;跨情景学习,音乐,生物系

避免焦虑(底线思维,这个事真的那么着急吗)

带着问题去观察和思考

一鼓作气

考虑考虑几年以后你在做什么?你想做什么?(时间提前量、点滴积累)

读书(传统阅读优于网上;按主题阅读带着问题阅读;读了多少书不是论“本”的,而是按“点”的)

如何整理知识结构(tips:本着最终能够写出一篇调查文章为目标)

多说无益,想多了无益,经历过才能明白(王阳明在事上磨炼)(根本就不存在感同身受这回事,同理心至少从程度上逊色很多)

未来是不确定的,目标也是动态调整的(不同意有志者立长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可能只是一种事后偏见)

习惯的惯性:内心中的两个声音,理智与情感

坚持再坚持:别把单次结果看得那么重

向他人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不好复制,别人栽的跟头容易吸取教训

先验假设:我们的眼睛和思维很多时候都不够可信,注意力等于“事实”。解决办法:开阔视野,多积累知识并与他人分享和讨论

书写、教学相长、讨论、

试错:世界上被应用得最广泛的启发法

常问:我是不是掌握这个知识最本质的东西

心中有锤,容易为其奴役

心中有钉子,所有东西看上去都像是锤子(心中专注于你要解决的问题,

把问题装在心中,甚至把自己变成问题本身,问题即自己

人倾向于在既有框架下解决问题,普通人遵守规则,或者说规则是给守规则的人准备的,规则对于不守规则的人视若无物

把复杂的事搞简单的人凤毛麟角

《《暗时间》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