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客》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22 19:22:22
《信客》教学反思

《信客》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信客》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信客》教学反思1

《信客》是一篇情感色彩、人文色彩很强的散文。教师要想引领学生深刻感悟到信客的人格精神,深入思考人生,必须以信客的形象为着眼点,引领学生与文本、人物和自我对话,以课文蕴涵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这次叫教学中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首先,从读题目入手,激发学习热情。没有借助现代化手段的运用,为课堂教学创设情境,而是轻松从读题目入手,让学生体验朗读的快乐,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三次比读,学生自己就能感受到最后一次的深情,使课堂气氛出现小高潮,学习热情再度被唤起。

其次,立足读中品析人物。在这个案例中,没有只是凭着大概的印象来分析,而是引导学生找出文本中的描写性语句来分析品味,因而信客的形象很清晰。抓住关键性的语句进行品味、朗读,挖掘出人物的形象和作者的情感,而不是就语言而论语言。如“他能不干这档子是吗?不能。说什么我也是同乡,能不尽一点乡情乡谊吗?老信客说过,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改成““他能不干这档子是吗?不能。说什么他也是同乡,能不尽一点乡情乡谊吗?老信客说过,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两相比照一读,一字之差,自然信客的任劳任怨人格就体现出来了。还有“他掂着那只伤痕累累的手找到了同村从上海落魄回来的年轻人,进门便说:‘我名誉糟蹋了,可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的愧恨和祈求的心理让人物形象更加沧桑,我们不得不为老信客痛心唏嘘,甚至揪心百转。其实文中还有许多关键性的词语和句子等待品味,向着高处和深处发展,感受信客的品质,然后再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可能还会挖掘出深沉的内涵和作者的情感。因为语言是表情达意最基本的东西,正如白居易所说的“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而朗读是再次咀嚼,推敲词句,学生通过朗读,可以更好地走进作者、走进课文,使课文的情和意流入心田,激起同感,激起共鸣。

再次,适时地进行相关知识的介绍和引导,使得信客的形象更具整体感和深刻性。这个案例中,学生能感受到信客的精神:坚持不懈、任劳任怨、待人宽容、富有才干、诚实守信、默默奉献等,但这些感受是零散的,肤浅的。教师在“信客失信”这一板块中,适时地介绍余秋雨及其散文《文化苦旅》等相关知识,引导学生理解信客是凭着这些美好的人性,特别是其中的核心精神──诚信宽容完成了自己的人生追求,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营造了自己的高雅人生。这样学生对信客的形象就有了整体感,并且上升到生命和人生的高度。而在社会进程中,诚实守信、相互信赖的氛围又是那样的艰难,诚信文化正经历了一次辛酸的文化苦旅。举重若轻的一个环节让学生可窥到作者的本意,真如作者所言“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感动,无端地喟叹……我不敢对我们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能够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急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信客带给我们的是文化在传承,发展与革新中的举步维艰。

最后,追求课堂评价语诗意。本案例中,课堂评价语不单一,随生而评,因生而设,“你的表述很完整”“你的语言是美丽”“有道理,谁来接力”使得课堂不乏诗意。作者是用诗意典雅的语言来构筑质朴风雅的人生,教师的课堂评价语充满诗意,那么实际上是在强调一种诗意的人生,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这也正是语文人文性和审美性的具体体现。

不过,课堂教学中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一,要巧设话题,引领学生与文本人物对话,抒发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教学设置的第一板块——信客之信,提出的问题“信客有怎样的品质”这个话题,强调的是整体感知,停留在表层,后来思考,不如改成“信客给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这个话题基于个性的体验,自由度相当大,这使得所有学生都能积极思维,都有机会言说。

第二,走进自我,情感体验需要内化。如果把问题设置“如果你是这位信客,你觉得你会做得怎样”,就是引导学生与自我的对话。在对话过程中,在内心深处把自我与信客做了比较,更能深刻体会到信客的人格魅力,从而使学生的情感世界与文本的情感世界沟通,文本的情感内化为学生的情感,在内化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心灵世界。

教学的艺术永无止境,艺术是在不断锤炼中完美。这节研究课让我知道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自己的对话应该是课堂的精髓所在。

《信客》教学反思2

课堂评价语应该充满诗意。本案例中,课堂评价语单一,“很好”“太好”重复出现,使得课堂缺乏诗意。作者是用诗意典雅的语言来构筑质朴风雅的人生,如果教师的课堂评价语也充满诗意,那么实际上是在强调一种诗意的人生,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这也正是语文人文性和审美性的具体体现。

《信客》教学反思3

《不平常的信》是西师版教材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主题是感悟动人心魄的美好情怀。我原计划上两课时,觉得内容不多没必要,在教学时就安排了一课时,结果时间很紧——估计是在上课前几分钟我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了本单元的主题及内容后才进入课文教学的,从而耽误了后面的感情朗读时间——而这一环节可以放在课外完成。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质疑释疑,破题切入。让学生讨论:

①文中插入了几封信的片断?

②“不平常的信”到底指的是哪封信? 让学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句子与同学交流。

二、扣住题眼,理解词语。

①引导学生反复读课题,挖出题眼“不平常”留作悬念激趣。

②引导认读生字新词。

③联系上下文理解相关词语(课后第二题)

三、激趣赏析,品读感悟

①引导学生沿着起因(赵蒙生死)—发生(排长写信)—发展(赵妈托人代笔回信)—结果(感悟到赵妈的坚强和伟大)这一线索,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

②朗读“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春天,我们收到那一封不平常的来信”等句子,掀起情感波澜,感悟英雄母亲的坚强意志和博大胸怀。

③相机运用范读、领读、学生分角色读、小组间轮读、挑战读、全班齐读等多种形式,在互相评议中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理解英雄妈妈对大叔说的话,为学生理解文章中心奠定基础。引导学生顺理成章地感悟和归纳文章中心,感受文章平中出奇的朴实美。

四、拓展空间,强化技能

1. 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总结归纳。

2. 你想对那位坚强而伟大的母亲说点什么?

3. 你想对自己说点什么?

反思我的教学,在引导学生解决理解词语时,可以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练读,进行感悟理解;而我没有进行练读——没有为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扫清障碍。这是第一大失误。< ……此处隐藏8351个字……

(3)信客为什么留下遗愿,死后要与老信客葬在一起?

(4)怎样理解信客特殊的品格和素质?让学生按信客———新、 老信客———信客这一顺序逐一探讨,体会作者为信客立传的用意以及联系现实生活的意义。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积极讨论,踊跃发言。在展示学习成果时小组成员都争相上台,让课堂真正交给学生,在老师的主导下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在品味和揣摩语言的环节,难度虽大些,但学生亦能用“我喜欢......,因为......”的句式积极发言,虽赏析水平不高,但也能说出一些独到的见解,积累了自己喜欢的句子词语,既培养了语感,又增强了语言积累。

《信客》教学反思13

课文是一首诗歌。诗歌篇幅虽短,但内容丰富,词句清新优美,富有感情。

课文的第一节 “我学会了写信,用笔和纸,用手和心”,交代了写信的工具是笔和纸,但书信是人与人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第二到第五节是小作者所写的“许多许多信”,分别是“替雏鸟给妈妈写”,“替花朵给蜜蜂写”,“替大海给小船写”,“替云给云写”和“替树给树写”,内容充满童趣和想象力,以及真挚的情感。雏鸟写给妈妈的是家信,花朵写给蜜蜂的是邀请信,云给云写、树给树写的是朋友之间的互勉信??课文最后一节点明了书信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工具。

本课主要围绕以下五个环节进行实施的。

(1)揭示课题,从谈话入手,请学生说说如果要与不在身边的朋友、亲人交流时通过哪些途径?教师随机出示课题。

(2)整体感知课文,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地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内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研读课文,指导读出不同的语气:雏鸟盼望妈妈快些回巢的焦急;花朵希望蜜蜂快来采蜜的真切;大海对小船的鼓励;云和云、树和树的相互勉励。在理解较浅显的内容后进行质疑:为什么信要用心来写?指导学生联系重点句子“让自己的心和别人的心,贴得紧紧,紧紧??”进行理解。

(4)复习巩固,字词方面加强积累,并结合提示指导学生熟读背诵课文。

(5)拓展作业,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设计分层练习。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学生理解课文思想内容,领会作

者感情的主要手段,也是学生领略语言艺术魅力,学习语言艺术的主要途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读为本,在说中感受体验,是本课的教学思想。教学时,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第二到第五节,指导读出不同的语气:雏鸟盼望妈妈快些回巢的焦急;花朵希望蜜蜂快来采蜜的真切;大海对小船的鼓励;云和云、树和树的相互勉励。在读中入境,读中悟情,学生才会读得充分,悟得深刻,说得到位。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本,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感悟,培养自身的自学能力。教师不是一讲到底,而是让学生合作学习,讨论发言,各抒己见。

《信客》教学反思14

原以为,这一节课堂气氛会比较活跃,但实际情况与预期得相差甚远。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学生课前预习不够充分,不能快速从大量的内容中提取出关键句或关键词;此外,我个人在调动学生积极发言方面缺乏技巧,加之众多老师听课,连平日发言极为出色地学生也显得拘谨不敢回答。这一些都导致了对“信客”人物形象的分析不够深入、不够精辟,相比之下,较为简单的整体感知却花了太多时间。在拓展延伸环节,“雪山信使尼玛拉姆”这一材料,本该是这一堂课中最富有视觉冲击力、最能引起师生情感共鸣的一则材料,但由于课前已让学生查阅了相关信息,当我展示她最具代表性地图片时,学生已没有新鲜感,情感反应并不强烈。加之,起来概括此事件的同学,并未能讲你最值得说的事迹概括出来,所以,尼玛拉姆材料没有发挥到其最大价值,这实为一种遗憾。 另外,颁奖词的设计也是一个败笔吧。颁奖词学生平日接触的就比较少,而且颁奖词本身对语言的精炼就有相当高的要求。当时,连写作能力非常强的学生在一首歌过后,都难以完成一两句,可见对于初中生来说,这难度太大了,未能达到课堂练笔目的。课件临时出问题,是本堂课的小插曲,今后开课前,一定要在所使用的电脑上做最后的测试。 虽然这堂课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引导方面若能更好些,学生会有更大的收获。

《信客》教学反思15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代表我校教师在这里进行作课交流。下面,我将本课的教学反思作一汇报。

《信客》是余秋雨的一篇散文,文中把感性的生命与理性的思考相融和,内涵丰富,感情真挚。那么,哪些角度易于学生领悟文中的真情呢?教学的焦点马上集中在教师这堂课上要“教什么”这个核心问题上来。

在现实社会中,当每个人的“信誉”正经受着危机的时候,信客的“信”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于是,我设计了三个重点问题:1、信客为什么没能坚守一生?2、信客是一个怎样的人?3、信客给我们哪些启示?

第一个问题重点在于体会做信客的艰难困苦。第二个问题重点在于体会一个拥有人性光辉的普通人,在恶劣的环境下是靠什么来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但是,细细品味,觉得还缺点什么。那就是缺少能够叩击学生心灵,促使每个人深刻反省的一记重锤。于是,就产生了第三个问题。

概括言之,按照初识信客——走近信客——品读信客——回望信客的顺序,让学生认识到一个有立体感的平凡而伟大的人物。在课堂教学中,我力争让学生感悟到:信客没有坚守一生不等于他就是一个失败者,和我们每个人相比,信客坚持了几十年依然是伟大的、值得人们去敬仰的。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平凡的人,他不是一个圣人。他已经在用自己的行动荡涤我们每个读者的心,让我们每个人都在思考,在心灵的刻度上,我们距离信客到底有多远。

在教法的选择上,我主要采用情境创设、学案引领、自主合作的教学方式。课堂上,给学生时间去品读,思考,合作。不论是让学生感受信客的苦难,还是去概括信客的品质,亦或是让学生写下一段感悟的话语,都力争为学生的主动发展创设空间。这样,把阅读、思考、活动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共同合作中得以发展,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升。

对于学案的设计和使用上,我本着既要包括本课重难点的内容,又要能切实引领学生逐步深入课文完成本课学习任务的原则。设计了两部分:预习案和探究案。在预习案中主要让学生了解作者和课文背景、扫清字词障碍以及整体感知课文。预习案的学习为探究课学习进行铺垫。本堂课,是在此基础上完成探究案学习。在探究案设计中除了重要探究点之外,还针对问题给出相关提示,引领学生将探究点化难为易,以便更好地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当然,这堂课还有许多值得提升的地方。比如在让学生体会信客工作凶险时,关于心灵之苦方面还应再深入些,因为这个方面的理解对于

分析人物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学生对于文本的再现进行概括、分析时,教师的适时点拨应再有效些。在回望信客这个环节,让学生写一段话时,由于时间的关系,挖掘还欠缺深刻。在学案的设计和使用上,由于还处在探索、实践阶段,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以上就是我对本课所作的教学反思,不当之处,恳请专家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

《《信客》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