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22 19:22:23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1

《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短小却富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蝈之间的对比,也有蝈蝈本身前后情况的对比。寓褒贬于对比之中,含讽刺于描写之内,两种昆虫、两种结局,说明了只有勤劳的人才能拥有幸福。童话故事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很自然地与现实生活相联系,配合上直观的图片从而更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理解课文内容。

课标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本课通过创设情境、图文结合,朗读品悟,去理解人物的形象,去评价人物的优和劣。同时新标准强调低年级的阅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这一点出发,我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表达欲望,悟读、演读文本。学生始终兴趣盎然,而且读出人物不同的表现,不同的结果。在本设计中我抓住了文本中的空白部分,大胆设计,让学生扮演花儿采访、老师扮演草儿采访,感悟人物形象。还让学生发挥想象,模拟蝈蝈神态、语气,演绎一段精彩的生活。

上这节课时,我觉得学生兴趣很高,在读读、写写、演演、说说中,学的比较扎实,比较轻松。最大的收获是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以下是我这节课的几点收获和体会:

一、创设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我在教学《蚂蚁和蝈蝈》这一课时,第一步就是激趣:通过现代教育的多媒体手段展示全课文的动态画片,设置了新异的情境,达到声光同步,视听结合,给学生的感官以多角度、多方面的刺激,把学生带入生动的意境中,获取丰富的表象,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在课堂教学之始就将学生的学习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产生主动阅读的要求;第二步:将夏天蚂蚁劳动、蝈蝈休息;冬天各自得到不同结局的画面,配合课文出示,激发学生进一步观察比较。

二、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自主探究。

我在指导学生理解蚂蚁是怎样搬粮食时,首先请学生自读课文,说说小蚂蚁怎样搬粮食?再出示句子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请学生观察画面上的,边读边指出画面上蚂蚁的背、拉动作。再让学生边做小蚂蚁搬粮食的动作边读句子。在学生反复练读的基础上,给一部分学生戴上了蚂蚁的头饰,请他们上台来学一学,演一演小蚂蚁搬粮食的样子。学生进行表演体,情境丰富而逼真,使第一感知获得了鲜明的印象,把握住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有机突了破教学重点。通过自己的主体体验,学生感受到在炎热的夏天,蚂蚁搬着重重的粮食非常辛苦,加深了对作品语言的理解,深受作品的感染,对勤劳的蚂蚁们发出由衷的赞扬。从而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探求拓展学习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方面,担负着重要的角色。课程标准总目标之一就是: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性想象对于小学生具有一定的优势,他们思维的具体性、形象性,具备了良好的基础,而语文教材的情境更识于学生发展想象。《蚂蚁和蝈蝈》一课中几只蝈蝈看到了,都笑蚂蚁是傻瓜。蝈蝈会怎样嘲笑蚂蚁?这里提供了丰富的创造性想象的余地。教师抓住契机,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蝈蝈的表情、动作,启发想象。学生根据课文已有的线索,将片断和隐含的东西连接在一个场面中,从场面出发来创造组合出新的视野。有的说:蝈蝈会边打哈欠边对蚂蚁说:你们,大热天还搬粮食,不知道休息,真是傻瓜。有的说:蝈蝈会指着蚂蚁笑:真是一群傻瓜,搬粮食多累,瞧,我们在大树下乘凉、唱歌,多快乐啊!这个故事的结局:冬天到了,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也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也出示了画面,请学生观察蝈蝈此时的表情和动作,稍加提示:这时,蝈蝈又会做什么?说什么呢?学生便会对结局再创想象。学生的想象既有蝈蝈的直接感受,又有蝈蝈的内在心理。两次想象对比,相异而丰富。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使学生受到自主教育求得真善美的和谐统一,这类发展创造想象训练,促使学生的思维纵深发展,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积累运用语言文字,加深内心体会

教学到最后的环节,我根据课文内容自编了一篇三字经, 内容如下:

烈日下,小蚂蚁,搬粮食;绿蝈蝈,忙乘凉。

北风吹,勤蚂蚁,多幸福;懒蝈蝈,被饿死。

小朋友,学蚂蚁,爱劳动;展未来,生活美。

学生在学习三字经的同时再次从整体把握了课文。在最后的环节,我还注重成语的积累,借助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我结合《练习七》教学了几条成语,“有备无患,防患未然”、“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利用故事情节,学生轻松地懂得了成语的意思,也加深了对课文内涵的理解。如果平时的教学注重语言积累,对于学生说话、写作都是有帮助的。

随着课程标准颁布和实施,我深切地感受到,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尽其所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乐学、善学,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交往,构建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敢于发表自己独立见解的氛围,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2

一、对比+板书

《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童话,《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短小却富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蝈之间的对比,也有蚂蚁和蝈蝈本身前后情况的对比。寓褒贬于对比之中,含讽刺于描写之内,两种昆虫、两种结局,说明了只有勤劳的人才能拥有幸福的道理。为了让孩子们更清楚地记住课文的内容,我采用了“对比+板书”的方法,扎实有效地推进。

1、夏天的行为态度对比,分步板书

通过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回忆夏天的炎热,说说自己在夏天最想干嘛,孩子们给出了“想睡觉”、“想吃冷饮”、“想躲在空调间里”等众多答案,以此说明在炎热的夏天,让很多人变得懒惰。在此基础上提问:“在炎热的夏天,蚂蚁和蝈蝈他们又是怎么过的呢?”让孩子自己读课文,从文章中寻找答案。孩子们一读就找到了,“一群蚂蚁在搬粮食。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他们躲到大树下乘凉,有的唱歌,有的睡觉,个个自由自在。”随即板书:“搬粮食满头大汗 乘凉 自由自在” 这样的对比+板书,让孩子们很清楚地了解了蚂蚁和蝈 ……此处隐藏15572个字……从具体分析到得出结论。这让我很困惑,本来想问问原因,可是因为她很忙,所以没有找到机会。可我还是不理解,我觉得两个设计都没有错呀,而且我在上课之前随意问了一个小男孩:“你喜欢蚂蚁还是蝈蝈?”他很快的回答我:“我喜欢蚂蚁。”我又追问:“为什么呢?”小男孩不假思索地说:“蚂蚁很爱劳动,蝈蝈就知道睡觉、唱歌,不劳动。”同时,在我和孩子们一起制作蚂蚁和蝈蝈的头饰的时候,很多小朋友都抢着制作蚂蚁,不喜欢制作蝈蝈,这也说明了孩子们喜欢蚂蚁不喜欢蝈蝈。其实这个故事很浅显,一年级的孩子读了几遍完全是可以理解的,那为什么要等分析完了以后再总结呢?是不是低估了孩子的理解能力?还是我是个新教师,还不懂得教学的思路或者窍门?

真希望有谁能给我指点一下!

六、教学少花样,多实在!

在《蚂蚁和蝈蝈》的初期备课中我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或者说是为了课堂的热闹曾经这样设计:所有的学生都戴上蚂蚁或者蝈蝈的头饰,成为草丛中的居民,在大树下的草丛里上课。为了这个设计我花了很多时间,并发动学生一起做头饰。可是在一个班试上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做了很多的无用功,虽然全班四十几个孩子都戴上了头饰,看上去很热闹,可是上课的时候有的孩子觉得戴得不舒服摇摇头,或者摸摸头饰;有的孩子很开心,看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14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教学《蚂蚁和蝈蝈》一课,细细品读课文,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蝈之间的对比,也有蝈蝈本身前后情况的对比。寓褒贬于对比之中,含讽刺于描写之中,两种昆虫、两种结局,说明了只有勤劳的人才能拥有幸福。童话故事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很自然地与现实生活相联系,配上直观的图片更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理解课文内容。

在教学设计时,我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和语言能力的发展训练,注重学生语言的积累,通过创设情境、图文结合,朗读品悟,去理解人物的形象,去评价人物的优和劣。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学生的表达欲望,悟读、演读文本。

一、为说话训练搭建平台

我在指导学生理解蚂蚁是怎样搬粮食时,首先请学生自读课文,说说小蚂蚁怎样搬粮食?再出示句子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请学生观察画面,想象小蚂蚁们还会怎样搬粮食?推、拉、抱、扛等词都学生都说了出来,我顺势出示“有的??有的??,个个??”的句式,让学生练说。在说话练习之后,让孩子们亲自表演出来,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主体体验,感受到在炎热的夏天,蚂蚁搬着重重的粮食非常辛苦,加深了对作品语言的理解,深受作品的感染,对勤劳的蚂蚁们发出由衷的赞扬。

在后面理解蝈蝈们在炎热的夏天休息时也是一样。在说话训练中让孩子们充分明白蝈蝈自由自在、懒惰的本性。接着,我还结合孩子日常的活动,让他们练习“下课了,同学们有的??,有的??,个个??”和“大扫除时,同学们有的??,有的??,个个??”的说话。就这样,在观察、练说、表演、朗读中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说话、写话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为语言积累创造环境

在本单元的读读背背中,让孩子积累的是“有备无患 防范未然”、“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这恰好是对本课中蚂蚁勤劳身影的真实写照。在学生的读、思、议、说之后,我适时地出示以上及“未雨绸缪 、得过且过”等词语,让孩子在语言环境中积累、丰富语言,这样的积累,他们很容易在具体生活中调动积累。

三、为想象力插上翅膀

为了让孩子们的思维得到训练,我抓住课文最后一处: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

洞里,而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补充文本: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到了第二年夏天,蝈蝈又见到蚂蚁在搬粮食??在孩子们的想象中,有不思悔改,终于没能熬过第二年冬天的蝈蝈;有知错就改,也开始储存粮食的蝈蝈;还有没有储存粮食,但和蚂蚁成了好朋友,与朋友一起温暖过冬的蝈蝈??

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语言训练的平台。我一直在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搭建学习的平台,让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15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

经过多次磨讲《蚂蚁和蝈蝈》,坐下来想想,还有很多的地方值得去反思,让自己从中找出不足之处,以在以后的教学中便改进。

一、“三步导学”引领整个课堂。

整堂课围绕“三步导学”这一先进科学的教学理念,有了这理论基础,使整堂课上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二、采用适当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一年级的孩子更喜欢直观的感官刺激,根据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用他们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一棵“智慧树”的成长贯穿全文的教学,这样既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渗透给学生一定的自然知识,还很好地解决了第一课时要求琐碎,不容易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我在这堂课中设置了新异的情境,达到声光同步,视听结合,给学生的感官以多角度、多方面的刺激,把学生带入生动的意境中,获取丰富的表象,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在课堂教学之始就将学生的学习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

三、切实过好认读关,高度重视识字、写字

因为我上的是第一课时,所以特别注意了这一点。学生读了一篇课文,课文中的生字、生词读准确,句子读得通顺连贯,形成顺畅的语流。生字会认、会记、记得牢,会写并写得漂亮。这些应是一年级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因此,在第一课时,我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开火车检查词组、长句子的认读情况。在记生字、

写生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好办法记住字形,又通过我的写字方法的引导,让学生从中悟出怎样写才好看,并在课堂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写字,较好地落实了识字、写字的内容,并坚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识字、写字、朗读相结合的原则。

四、注重课堂评价。

一年级的孩子,更需要的是激励性的评价,他们刚刚进入小学学习,一切都是崭新的开始,最怕的是在学生最开始学习就给他大的受挫性打击,这样会影响到孩子今后的学习生活。激励性的评价不仅会使他在这一堂课上更加积极,而且也会鼓励他在今后的学习中投入更多的努力和热情。所以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及时通过运用适当的激励语言适时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评价。

不足的地方:

驾御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课堂生成的东西还是有限。

总之, 随着课程标准颁布和实施,我深切地感受到,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尽其所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乐学、善学,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交往,构建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敢于发表自己独立见解的氛围,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我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对于课堂的驾驭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积累,对“有效教学”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我相信只要有一颗不断向上的热情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会越来越好的!

液压学校 曹燕平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