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22 19:27:58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反思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反思1

设计思路:

1、贴近生活,让学生体会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并能提升生活;

2、通过探究过程的环节设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研究积极性,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化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手段;

3、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创设教学环境、提供丰富学习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机整合。

教材特点:

教学的重点是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中应突出化学学科的特色,努力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体会化学实验是研究化学问题的重要手段,通过经历对实验的探索过程,学习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为了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养,培养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本节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方法:

精心预设探究过程,构建高效课堂

构建高效课堂是我们化学教学永恒的追求,我努力做到“课前备课认真——上课时给力——课后认真反思——回家投个安心”。这节课我让学生课前充分做好准备,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将探究要素集中在“设计探究方案上”为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打开思路,通过小组合作、评价与优化、得出最佳方案。把课堂的重点和主要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交流讨论、实验探究、展示评价中获得新知识。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等一系列活动,将探究点设置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在学生难以理解的设置台阶,降低难度,使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达到“不愤不启,不悱步发”的境界。

初中化学课程中的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在有限的课时内如何选择一些合适的课题进行探究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是非常重要而现实的问题。本课时通过五次较为完整的探究活动对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进行了探究,活动中由于选用了与生活极其贴近的用品,如汽水、蜡烛、矿泉水瓶,石灰浆等,设计的问题层次性较强,因此学生在活动中兴趣盎然。但无论是在实验方案设计、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讨论热烈、发言积极、思维敏捷等表现是我始料未及的。当做完第一次探究后问到想不想再来一次时,同学异口同声地说“想”,充分说明了学生非常愿意进行类似的活动,因为今天的活动真正让学生行动起来了,无论在思维上还是动手操作上,没有流于形式,“我们本地大棚蔬菜基地气肥使用问题,开发我们的乡土教材,我们镇王才屯村一口井死掉三个人的事例,还有鸡蛋保鲜问题等,让学生知道学习化学迫在眉睫,化学对我们的生活意义太重大了,它就在我们身边。

通过问题的引入激发了学生探究热情,实验设计的趣味性使学生乐于探究并在探究中得到了明确的结论。同学们在活动中体会到了科学探究的魅力,合作学习的乐趣,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增加学习化学的兴趣。老师也在学生活动中不知不觉完成了教学目标。

但本课时还存在一些遗憾:学生方面:学生实验有一些拘谨。描述实验现象不够准确。教师方面:还要不断地练课,磨课,听课,博采众长,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反思2

教材分析

本课题主要是探究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首先让学生利用课题2中讨论确定的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并利用收集到的二氧化碳去探究它的性质:不支持燃烧、与水反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本课题也注意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向学生介绍固态二氧化碳叫做干冰,利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的奥秘,然后提出“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或干沽的深井之前,如何检验这些场所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否会对进入的人的生命构成威胁?”,得出二氧化碳含量高会使人窒息而死亡的原因,因此在进入上述场所时要做灯火试验。最后,也介绍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温室效应,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其中一种气体之一,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威胁,所以我们要保护环境,控制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

学情分析

学生易错点及分析

1、 对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认识不够,在利用二氧化碳的性质推断二氧化碳的用途或根据其用途推断其性质时,常出错。

2、 对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易产生片面的认识。如有的同学认为CO2可以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所以空气中CO2的含量越多越好。或者有的认为空气中的CO2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所以空气中CO2的含量越少越好。

3、 CO2不供给呼吸的性质和CO的毒性易混淆。CO2与CO都 会致人死亡,但其原因是不同的。CO2含量较多,O2的含量相对减少,使人呼吸不到足量的O2导致窒息死亡,但CO2无毒性。CO有毒,它能破坏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造成生物体缺氧,以致死亡。

4、 对CO2通入石蕊溶液变红的原因认识错误。CO2通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学生误认为是CO2使其变红。要认识到CO2通入水中,一部分溶解,另一部分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是碳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而不是CO2。

教学目标

1、 初步学会在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

2、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

3、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4、了解关注温室效应 。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二氧化碳的性质。

2、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反思3

一:精心设计实验,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

课的开始,首先播放了一段视频,让学生以小侦探的身份去破解"死狗洞之谜",并通过实验的方式去取证,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一共设计了七了实验,实验的材料如灭火器、气球、紫色的小花、矿泉水瓶等均取自于学生身边的物质;实验报告图文并茂,通过大屏幕展示后一目了然;实验操作简单易行,现象明显;实验结论环环相扣。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处于极度兴奋状态,都争着抢着去完成实验,并能根据实验现象及时做出分析和判断,整堂课在积极、有序、和谐地进行。学生真正成为了主动学习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学习的接受者。

二:设置探究问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本节课,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①二氧化碳的密度是怎样的?你如何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的猜想?②矿泉水瓶变瘪的原因,除了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之外,还有没有其它原因?③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物质都有什么?如何通过实验证明你的说法?④如何检验菜窖的安全性?如不安全,请你告诉农民伯伯该怎么做?这些问题的设计,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宽松、开放、自我、探究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得到释放,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到发展,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精神,很多同学的回答出乎老师的想象。如有的同学"将一瓶 ……此处隐藏7477个字……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

我还让一位同学示范下面的演示实验:在一个烧杯中放入两支高低不同的燃着蜡烛,往其中倒入二氧化碳,两支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其他学生观察现象并分析讨论得出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实验中瓶子里的二氧化碳可以像倒水一样倒入,同时说明了二氧化碳的哪一点物理性质?学生开始回顾前面知识点,得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培养学生分析同一个实验的不同现象,从实验现象差异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时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验证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中我让学生分组实验:取四朵用紫色石蕊溶液染成的干燥小花。第一朵喷上稀醋酸,第二朵喷上水,第三朵直接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第四多小花喷上水后,再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老师分析指导:第一朵小花变红说明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第二朵第三朵小花不变色说明二氧化碳和水都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然后提出问题第四朵小花为什么变红呢?学生(猜想):①是二氧化碳?②是水?③还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的新物质?学生(设计实验):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一个实验来进行验证。学生接着开始(讨论交流):请各小组展示方案。最后进行(实验探究):选择学生有代表性的一组,让他们分析原因,从而得出结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生成的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通过这个实验,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探究,获得结论,解释交流”这一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形成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二氧化碳和石灰水的反应时,学生展示:每个实验小组自己预先准备的两瓶石灰水,其中一瓶敞口,一瓶密封保存。与学生一起讨论完成提纲第4题,提出问题:敞口的石灰水上面有一层白色固体,这是什么物质?进行猜想:是不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发生反应?设计实验:往澄清石灰水吹气。观察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并得出结论——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生成了不溶于水的碳酸钙沉淀的缘故。通过观察、推理、加上学生的参与,一下子把课堂气氛推到最高潮。接着又提出问题:为了使用石灰浆抹的墙壁快点干燥,为什么常在室内生个炭火盆?为什么开始生炭火盆的时候墙壁反而变潮湿?让学生思考并回答,这样不仅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体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讲到这里我引导学生及时归纳总结二氧化碳的三点化学性质,并用课件展示。后转换思维角度,让学生利用所学性质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可促进植物光合作用、作灭火剂,可制造化肥,在工农业生产上有着重要的作用。这样既能使学生懂得学习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际意义又,了解二氧化碳重要的用途,加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四、自我评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这节课以学生进行课堂实验探究为主,我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协助学生归纳、总结教学重、难点。学生在“问题情景—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自行建构。在探究学习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体会到合作探究的快乐,且能对所学的内容有较深的理解和掌握,基本是一堂成功的课。但也有不足之处:这节课由于学生实验多,学生进行实验的节奏有点快,使个别学生有点措手不及;在学习“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时,应以此引导学生关注资源、环境等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获得更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反思10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这节复习课的开始,我播放了一段视频---"死狗洞之谜",让学生交流讨论,分析原因,把课堂的气氛调动起来,有很多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想到了二氧化碳,并引出了二氧化碳的。接着投影出本节课的复习目标,是学生明确学习任务。然后提出问题:

1.二氧化碳有哪些物理性质?(学生思考,教师投影有关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表格与学生共同填写。)

2.你如何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怎样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学生说出了很多办法。然后教师投影出三个相关实验进行复习巩固。学生兴趣很高。达到既巩固知识,又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再接下来,有通过提问回答——设计方案——投影展示等方法重点复习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和用途,最后,巩固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体会到:教师只有不断地创设民主、宽松、和谐、愉悦、自由、共振的平台,让学生敢表达、会表达;给学生自主、自我的空间,让学生的个性敢张扬、能张扬。才能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本节课通过备课和上课后的反思。我有几点感受:

一、几点需在教学中继续发扬的方面

1、以实验为载体提高学生复习的兴趣:本课虽然是一节复习课但涉及到探究内容多,因此根据复习内容我设计了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得出结论。力争对每个实验都经历上述全部环节或主要环节。如探究CO2能溶于水时,提出问题“CO2能溶于水吗”,然后由学生做出猜想能或不能,引导学生“如何证明你的猜想,能否设计实验证明”,学生很自然能想到向矿泉水瓶中加水,再投影实验探究内容,观察现象(矿泉水瓶变瘪),引导学生分析原因,从而得出CO2能溶于水的正确结论。既复习了知识又提高了兴趣。

2、重视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很多小问题,这些问题有的起引入作用:如讲CO2与氢氧化钙的反应时,题问“为什么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CO2”;有的起过渡作用:如讲授CO2与水反应时,提问“CO2能溶于水,但能与水反应了吗”过渡到CO2与水的反应;有的是起归纳与总结的作用:如讲授CO2的用途时,提问“你能否由CO2的性质来总结一下CO2的用途”。通过这样的一个个小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启迪了他们的思维,使学生整堂课都能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和思考,提高了课堂效率。

3、知识的介绍上使用了多种方法:本节课教材上的内容较少,需要补充的较多,而单纯的讲授、归纳的复习方法可能使学生感到单调和枯燥,从而对知识漠视,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在处理上,除了利用好探究性实验外,我还是用了“查阅资料”、“知识应用”“中考连接”等方法,增强学生的兴趣,避免单调的讲授。如复习CO2的物理性质,在介绍CO2的密度时,引到学生用不同的实验证明了CO2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教师在“顺便”提醒“查阅资料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这样,不但使学生清楚了CO2的密度,还学会了一种学习方法。

二、几点不足

1、整体把握课堂的能力还需提高:本堂课总体还比较顺利,但由于前面的知识处理时占用的时间较多,因此最后在讲授“多识一点”是比较仓促,如果前面在紧凑一些,可能会更好。

2、了解学生,做好知识的衔接也不够。

3、语言还欠精炼:语言如果能够再精炼一点也会提高课堂的效率

4、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还不高,课堂发言欠主动,气氛也不够活跃。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