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反思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反思1通常是这样的路子:作家介绍,背景介绍,情节、人物、环境、主题、艺术特点的分析等等。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主人公别理科夫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他因循守旧,害怕新生事物,就把自己的思想极力掩藏起来。这是一个多么可笑的人物,但又是那么的可悲。然而,掩卷沉思:我们又何尝不是装在“套子”里的人呢?虽说现在提倡素质教育,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并且我们也在向这个方向努力,课堂上让学生多参与,鼓励他们去主动地发现和积极地探究,教师点拨引导,结果呢,差不多还是被那些“我们教师想要讲给学生的东西”给“套”着。看起来好像是告别了“填鸭式”教学,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学生终于学会了主动学习,他们的创新能力被激发和培养出来了。其实,这是换了一种较为隐蔽的方式来灌输和填鸭,可能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危害更大。如果上面说的那些东西一定要让学生知道的话,还不如直接告诉学生算了,甚至直接印发给学生也未尝不可,何必煞费苦心拐弯抹角地把它们放进学生嘴里然后诱骗他们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呢?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就是自欺欺人。
那么,小说究竟应该怎么教呢?如果我们把教参上的那些本来可以藏藏掩掩后再一一道来的“家珍”弃之不顾或干脆一古脑儿倒给学生,那语文教师还有什么正经事儿可做呢?
文学是人学。小说是写人的,写人的命运遭际,写人的心理情感,写人的生存状态。我们在小说教学中可能存在着误区,那就是小说里所写的人是在特定的时间和地方,做着特定的事情,有着特定的性格和命运的特定的人,加上了这么多“特定”以后,这个人跟我们也就没有什么关系了。这是长期以来我们对“时代背景”和“人物个性”的简单化、庸俗化的理解。我认为任何人的性格和命运都是所有人的性格和命运,只不过特定的时代和社会让这种性格和命运凸现出来而已。他们虽然有着各自的经历、情感,可并不是跟今天的我们和今天的生活毫无关系。所以我们在别里科夫身上、祥林嫂身上应该看到自己!教学这一单元,我们讲19世纪末的俄国,讲20世纪初的中国,讲辛亥革命的局限性,祥林嫂、翠翠、别里科夫的命运。我们或鄙视或同情或叹息或愤怒……让学生明白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罪恶,从而体会到今天生活的幸福。但是,又不能把小说看成是历史或政治读物,也不能当作只是愉悦感官的消费品,而是人的精神和心灵的揭示。通过小说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人性的光明与黑暗、刚强与孱弱,从而能够追究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一切症结的所在,弄明白人类应该或只配得到什么样的命运,由此产生一种悲悯的情怀——这种感情应该也指向自己和自己所处的这个社会。
我们虽然已经摆脱了封建枷锁和专制暴政,但是现代人在社会管理更为严密的官僚制度中,在以利润驱动的金钱世界中,在消费时潮挟裹的欲望放纵中,在高速发展的科技反驭人身的威胁中,不要以为我们比祥林嫂幸运多少,比别里科夫高明多少。人性中的虚浮、懦弱、迷信和懒惰还没有也不可能彻底根除,我们要保持必要的警惕,经常反思我们的生存状态,不断与堕落作斗争,努力提升我们的灵魂。我们应当互相信托,互相亲爱,互相同情和扶助,忍耐和宽容。否则,人类就真的不配有更好的命运。好的小说以对人性的深刻揭示提醒我们应该怎样生活,这就是小说的价值,也是小说教学的真正目的所在。
语文就是生活,这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而生活就是交流;文学则是生活真实的反映:这就是语文和生活的关系。我们不能搞得语文是语文,生活是生活,二者井水不犯河水。小说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到生活的实质,抛弃各种无聊和偏见,自由地、真实地、有尊严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语文教学应该教人为什么生活和如何生活,这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但是,我们的教学不能把自己“限制在狭小、虚伪的圈子里”,否则,我们比别里科夫也好不了多少。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反思2本案例运用“生命课堂”理论,力图体现“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因而表现出了一定的高中阅读教学实践与理论意义。
首先,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无论是对文本意义的读解,对人物形象,作品主题的认识,还是知识的学习,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师传递、告知的,而是由主体通过探究而发现的,在课堂上,阅读主体拥有比较充分的阅读权、思考权、发言权,这就为主体“发现”提供了保证,学生不再是名义上的、形式上的主体,而是实质性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次,教学条件下的阅读活动,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策动并促成主体阅读。与课外阅读不同,课堂阅读活动是教师指导下的活动,“教”的正确定位在于策动学,引导学,促成学。案例中教师始终做到:既不将知识和盘托出全盘授予,也没有简单地设置学习目标或用指令性任务去驱动学生阅读,而是努力将阅读多样化,将一定的教学内容问题化,用问题驱动学生进行阅读实践。以对问题的探究逐—展开,解决为途径,从而实现了一定的教学目标。在主体活动过程中,教者以调整难度,提供支持,激励疏导等方式给活动以切实的帮助,这种帮助正如不断地向燃煤鼓风输氧,使煤得以充分燃烧。这样的教学过程使主体情知互补,心智并进,思维、语言、情意、品质得到同步协调发展,为主体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学生在讨论“套子与规矩”的问题时,参与意识积极而强烈,思维活动敏捷而深刻,富有创见的分析更是令人赞叹。这一切昭示着这样一个事实:学生有思想的欲望并且能够思考,善于思考,他们的头脑不是一个等待灌装的容器,而是等待点燃的火把。从案例中,似乎还可以看到“燃烧”的实现,是教师运用开放式的问题,开放式的点拨,以至开放式的评价的结果。开放,使学生拥有一个选择的空间,因而才有一份主动,一份生动。
就一节课完成这篇小说的学习而言,本节课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达到预定的效果。其成功之处在于:教学层次定位准确。本人能够在学生把握情节的基础上,从人物性格切入,选点准确,学情意识强。在对人物性格的理解和作品的鉴赏中,本人尊重学生的理解,善于从学生的表达中引导点拨,注重了教师角色的转换和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注重了阅读的多样化,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研学氛围中,达到了提高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的目的。尤其是敢于走出预设,在师生、生生的思维碰撞中形成创生性学习效果的做法,更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但是,由于教师的作为必须受45分钟的限制和师生思想交流不可控状的制约,这节课同样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其提高的空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
1、课堂导向语言应进一步精确、凝练,突出有效信息,给学生更明确的思维导向。评价语言还有待于提高、丰 ……此处隐藏3631个字……刺使作品既沉重又滑稽,学生对这样的文本比较容易产生兴趣,而课堂带给学生的不是只是让学生了解小说讲了什么,发生了什么故事。如何引导学生从把握人物形象中去认识其社会意义,及从中迁移到我们的现实生活,是我今天着重讲《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反思的重点及难点。通过我分享《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反思,希望可以给各位教师朋友一些实质性的参考。
我在课上主要解决两大问题: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和小说主题,在过程中我发现有如下问题:
首先,我没有充分引导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空间。我在导入上是受了另一位老师的启发,先从课文插图入手,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从插图人物中进入讨论主题。关于问题的设置,我是改了又改,担心问题不够明确,学生会领会不了,最后确定为:看着图上的主要人物,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有学生提出“像盲人”,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我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绕回到讨论主题上去,只是笑着自己说了结果:你是因为看到他戴墨镜吧。这样只是作出回应,但在课堂上最多只能成为一个笑点和乐子,我应该要把问题抛回学生,让他说说为什么像盲人,别里科夫戴着墨镜是为了什么,这样既回应了学生,又能引导大家进入人物形象分析。像这种疏于引导的情况我在这节课中出现了很多次,第二环节从事件中去分析别里科夫形象的时候,我因为担心后面的时间仓促,所以总是急于把学生带回我的思路上去,导致不能让学生充分思考和发言,也导致个别小组因为没有发言机会而显得不够积极。
其次,我没有及时提醒学生做笔记。虽然我在开始的时候再次强调了我们的规则,其中就包括要注意聆听同学和老师的发言,及时做好笔记,但是当我下课时叫同学们把导学案收上来时,学生发出了惊呼声,因为他们根本没在课堂上及时整理好笔记,而课后我在收上来的导学案中发现问题并没有解决,大部分同学还是保留了自己预习时的答案,没有意识到要把课堂上的分析再补充上去,这就是因为我没有在每个环节的时候提醒学生,因为学生现在的自主性还比较差,所以我们必须要在探索中慢慢帮助他们培养这样的习惯。
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可以让自己在教学上做到精益求精,从而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当然,我的这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反思也只是我从教多年来的一篇拙作,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还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反思8终于将《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一篇短篇小说讲完。由于是第一次正式上高中的课,再加之考虑到1212、1213两个班学生情况的不同,临时决定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上课,所以课堂效果显示出一定的差异性,同时也暴露了不少问题。最不可原谅的是,作为一名老师,我上课竟然忘了带课本,于是只好在没有课本的情况下强撑了两节课。
1213班是我现在所带的班级,学生思维活跃,能够积极有效的配合老师的教学,所以在教学设想上临时决定采用比较新颖大胆的教学方式,由于前段时间比较迷恋TVB的电视剧《法证先锋》,所以就大胆设想将课堂模拟成一个案件调查组,把《装在套子里的人》当成一个刑事侦查案,让同学们扮演法证工作人员对案件进行调查。当我跟指导老师提出这个设想时,他的第一反应就是:创新,但是挑战性太大,不可控因素太多,适合经验丰富的教师使用。但是我还是决定试一下。结果,当我以《法证先锋》做导入,指出让同学们扮演法政工作人员时,他们的情绪一下子就到位了。我抛出一个问题:“课文第一段一开始就说别里科夫死了,同学们觉得别里科夫是自杀的呢,还是他杀的,抑或是其他原因?”同学们的的回答是多样的,于是我让他们就此问题进行调查,并将调查报告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案发背景、现场勘查、死者档案和案情再现,我用PPT展示调查思路,再逐一分工,明确任务。在完成过程中,大家较好地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但是由于没有任何的背景铺垫,同学们只能是从课本得到部分答案,并没有深入到社会根源这一层面。此外,由于部分同学没有适当发挥个人想象,所以在现场勘查这一部分没能进行想象性构建。案情再现这一部分采用课本剧形式,由覃崇鑫、倪振雄、苏伟鹏和韦富华四位同学分别扮演别里科夫、科瓦连科、阿尔金和华连卡,但是由于同学们对于课本内容不够熟悉,导致在表演过程中有忘词、漏词现象,但效果还是值得肯定的。本来预料中应该会遇到不少挑战,但是由于同学们的大力支持和配合,结果反倒是比较顺利,课堂效果也不错。
1212班是庞通老师所带的班级,由于学生活跃性较差,课堂配合度不够,故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引导式教学。第一堂课效果不错,但是第二堂课出现了一些小问题,由于上课节奏太快,缺乏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导致一个课时的内容我只用了15分钟左右就讲完了,震惊之余,我立马想到了一个开放性题目,让同学们利用15分钟时间就《我和套子》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谈一下现在社会存在的一些“套子”以及我们该如何处理这些“套子”。之后,请了3个同学们起来发言,自己再做总结。总算是将一节课的时间充分利用了。但是由于自己没有很好的控制时间,感觉这一节课还是相当的失败。当时站在讲台上,真心是绝望了,过后我跟指导老师说起这一事情,才知道他们都以为这是我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指导老师针对这一现象宽慰了我一句“随机应变的能力很强。”但还是要吸取教训。感觉真心是对不起1212班的学生。
针对本次讲课,指导老师挑出来x多毛病。
一、1212班讲课存在问题:
1.重点不突出。
2.复习提问随意性太大,如“上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其实是无效问题。此外,复习时不必请学生回答,教师提问集体回答即可,复习时间控制在3分钟以内,复习时要抛出问题,引出新内容。
3.语速太快,要学会适当减缓。连讲太多,要注意提问的有效性,选择性的问题可以不讲,重点问题3-4个即可,先请1-2个同学起来回答问题,然后集体总结。设置分问题的目的是为推导总问题服务。
4.提问时不要受学生的指意,如此会被学生牵引课堂,浪费时间,直接点名提问即可。此外,在提问时要注意各组兼顾,兼顾到每个学生,一方面体现老师对学生整体的关注,另一方面杜绝学生那种不会点到自己的侥幸心理,利于集中课堂注意力。
5.在讲到《我和套子》这个小文段时,每个同学讲完之后都要及时总结并作出正确的判断,纠正同学们的思想误区。
二、1213班讲课存在的问题:
1.解决问题要注意重点,有些浅显的问题可以集体回答,需要探讨的问题可以提问多个同学再集体总结。
2.课堂上掌声不宜太多,一节课有一次即可,毕竟课堂不是激励性学习。
3.笔记问题,记笔记不宜太多,答案要具有概括性。
4.在讲到《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社会根源时要学会适当引申,可就此引申到如何看待我国的封建旧思想。(课堂上苏伟鹏同学提到了“父为子纲”,该以此为切入点。)
5.设置光明性问题,我们该怎样走出套子,走向民主光明。如同学们提到应试教育、英语、考试、金钱、虚荣、美色……是一个套子时,应采用一分为二的辩证观引导同学们正确认识这些事物,同时告诉同学们该怎么样走出这些套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加油!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