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22 19:21:12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

这个内容是在学生二年级学习了简单的排列与组合知识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事物的组合数。重在渗透数学思想,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如下的体会:

1、创设情境,问题导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让学生明白了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2、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并汇报不同的搭配方法,学生找出了搭配的不同方法,并从中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了思维能力,培养了数学符号感。

3、学生动手实践拉一拉找出组成的两位数,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并进一步理解了要有顺序地搭配才能保证不重不漏,从而培养了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4、巩固练习时通过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也尝试了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存在的不足:在学生活动之前语言不够严谨交代不是很清楚明白,一部分学生没弄清活动的要求,在活动时就偏离了主题,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影响 。课堂的调控能力有待于提高,比如遇到学生回答出意外的答案时,应变能力差。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学习,细研教材,精心设计,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2

我们已经学过了连加法和连减法,知道了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相减,然后用结果与第三个数相加减,今天我们就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进一步学习加减混合的计算。

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1)先加后减的加减混合计算式题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先算加法,然后用得数减去第三个数。(2)先减后加的加减混合计算式题按从左到又的顺序,先算减法,然后用得数与第三个数。

例1、 看图学加减(多媒体出示图)

分析:这是一道先加后减的混合计算式题。图上画的是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一会儿又飞走了2只。根据图画所反映的天鹅只数的变化过程引出算式4+ 3-2。此图也直观地反映了先加后减的加减混合计算的意义,又表明了计算顺序是先算加法,再算减法,即先算4+3=7,然后第二步要用第一步计算结果7减去2得5。

本环节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发挥学生的主题性,通过学生计算顺序。

例2、 看图学加减(多媒体出示图)

分析:这是一道先减后加的混合计算式题。图上画的是湖里有4只天鹅,飞走了2只,一会儿又飞来了3只,根据画面反映的天鹅只数的变化过程引出算式4 - 2 + 3,这又表明此题的计算顺序是先算减法后算加法。即先算4 - 2 =2,再用第一步结果2加3即可。

本环节再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巩固加减混合的意义和顺序,加深理解。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3

《认识整千数》这节课时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在课前我精心设计了前置作业,为此课堂教学环节也有了相应的改变。起初,研读教材时觉得书上新授的知识点就是“10个一千是一万”,而教参上给出的新授环节比较复杂,也显得杂乱,占据了课堂大量的时间,而且对于我班学生来说,都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怎样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真正释放学生的思维?反复思索后我认为只有解放教师的思想,才能成全学生的主动求知。

于是,我改变课堂教学环节,将主动权交与学生,现将课堂实录呈现:

【案例再现】

教师课件出示一个没有标明数位的计数器。

师:这是什么?

生齐答:计数器。(有学生说计算器的,立即纠正)

师:计数器上蕴藏着很多的数学知识,今天就让我们来当小老师,比一比哪个小老师最会发现数学知识?

(学生表现欲非常强,课堂气氛一下子激活了。)

生1:计数器上面有个、十、百、千、万。

师:这是什么?

生2:这是数位,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

师:(板书:数位)关于数位,你还有什么补充的吗?

生3:从右边数起,第一位是个位。

师:你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数学知识,数位我们一般都是从右边数起,那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什么?第三位呢?第四位呢?第五位呢?(交流前置作业,省略)

出示数位顺序表。

师:你知道这张是什么表?你会填写吗?(学生独立填写)

追问:为什么表格的左边一栏还有省略号?

生4:因为还有亿位。

生5补充:万前面还有十万、百万、千万,然后是亿。

师:你知识真丰富,以后我们会学习更多的数位。因为还有还能多数位,所以用省略号表示。你还能从计数器上挖掘什么知识?

生6:在个位上拨1粒珠子,就表示1个一。

师:你能具体拨一个数,并且说一说吗?

生6在计算器上拨了一个5,然后说明表示5个一。

生7:在十位上拨1粒珠子就表示1个十。(生拨20,说明表示2个十。)

生8:在百位上拨1粒珠子就表示1个百。(生拨300,说明表示3个百。)

生9:在千位上拨1粒珠子就表示1个千。(生拨20xx,说明表示2个千。)

生10:在万位上拨1粒珠子就表示1个万。(生拨10000,说明表示1个万。)

师:你能很快写出1万这个数吗?在自备本上写一写。(指名一人板演,请学生点评。)

生11:我可以数一数,个、十、百、千、万,检查写得对不对。

师:这个方法好吗?(生齐答:好!)

追问:10000在1的后面写几个0?

生12:4个0。

追问:为什么是4个0?

生13:因为有个位、十位、百位、千位,0要占位。

师:真不错,看来计数器上的知识可真多啊!

(交流前置作业)

师小结:今天通过计数器,我们一起挖掘出了很多地数学知识,大家借助计数器认识了数位,会读数、写数,以后大家要带着思考多发现数学知识。

【反思】

将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自主学习,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思维被完全释放,体会到自己学习的快乐。学生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表现,决定权就在教师手中,就看教师是否能解放自己的思想,改变以往以教师讲授位置,步步照搬的课堂模式。

有句话叫“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作为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力,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学生展现,但是解放思想并不是完全放手,这样的课堂更要考验教师的能力,教师要 ……此处隐藏6474个字……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2

平移和旋转主要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新教材在这一节的安排只要求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对平移和旋转现象有一个初步的感受,把平移距离这一部分内容放到了高年级。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直观区别平移、旋转这两种现象,培养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空间与图形的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提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十分重要。所以在本课的导入部分我用了动态出示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事物:摩天轮、旋转门、观光电梯、扶梯、健身器和跳楼机,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类,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从而形成表象,引出课题;然后再让学生亲身体验平移和旋转运动,体会两种运动的区别;最后观察平面图形也就是自主练习1中的题目,我不给学生动态的演示了,让孩子自己发挥已有的认知经验和想象能力来判断平移和旋转现象,再让学生到日常生活中找一找平移和旋转的现象。

在本课中,有两个地方学生遇到了分歧,一个是对荡秋千的运动方式的判断,另一个是对物体平移后的样子的判断。处理第一个分歧,我给学生出示的是个动态荡秋千的图片,上面清晰地显示了秋千动起来是围绕着一根轴在转动,这个时候我给学生解释旋转是围绕着一个点或一根轴做圆周运动,荡秋千的运动其实是圆周运动的一部分,这样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荡秋千为什么是旋转了;而另一个分歧是在做课后练习的时候,学生并没有看清题目要求就去连线了,故把形状相同的两幅图连在了一起,其实还是对平移的特点没有弄清楚,于是我从讲台走到学生面前再向后转,让学生说一说我做了几个动作,仅仅一个平移能完成吗?这时候学生恍然大悟,发现了问题。讲解过程中围绕着这个问题总结,平移不改变图形或物体的形状和方向,只改变了位置而已。课堂上遇到分歧不要紧,学生在碰到问题时会进行反驳和议论,正是在这种不断质疑不断思考中才会有突破。

整堂课学生参与度很高,学习兴趣浓厚,自信心提升不少,但课堂也有很多的不足,像对一些课堂生成的处理,对一些小细节的处理,都不是很好,比如,对六种物体的运动方式分完类后,问你能不能给这种现象起个名字?当时有个学生说叫顺时针,我说这是一个方向,就给孩子否了,应该顺着孩子的想法说那如果这样转呢(逆时针)?学生就会发现这样起名就不全面了。再比如,课本练习2的时间分配不太合理,在做的时候如果教师能先让孩子读一读题目要求,弄清意思以后再放手就不会出现那么多错误了。所以说课堂上的一些做题习惯也反射着考试时孩子的习惯。要想提高成绩,还是应该从细节处抓起。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3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只有当数学问题和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具体的、生动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源泉。本课以植树活动的学习情境为载体,根据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体验多样化的算法,通过较优化与多样化的算法相互验证来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这一知识。

教学时,为了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创设一个贴近学生现实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愿望。

2、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体验探求新知的乐趣。

3、练习生动有趣,学生在快乐中完成练习。

不足之处。

1、 班上人太多,有四五个学生在玩小棒,没有制止。

2、 学生展示很多很好,但占有时间较多,练习时间较少。

3、 小组合作中,学困生照顾得不够,感觉掌握得不好。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4

一、情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一定、可能、不可能是三个概念太抽象了,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在整个教学过程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始终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了生活化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一开始,我采用猜猜硬币葳在我的哪只手上这一游戏导入,不仅能让学生兴趣盎然,使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初步接触可能性,简单而有效地突出事情发生的可能性问题,直接感受到可能性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唤起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为下面的深入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关注学习过程,体现小组学习的实效性。

必要的小组合作是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习的实效性,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动手实验,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在摸球的活动情境,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摸球,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实践体会的机会,并让他们进行交流活动。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促进互相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乐学,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在大量的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事物可能性的体验。同时在活动中应用知识,展示小组合作的成果,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的交流,更加深刻的感受、体会概率知识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本课教学中还存在着不足,如摸球游戏这一环节时间花得太多,课堂上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估计不足,课堂上处理预设之外的事件的能力不够等。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5

《认识周长》是孩子们以后计算图形周长的重要基础。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这个词语,所以只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设计这一课时,我主要首先写了一个周字,让孩子们说一说周有哪些含义,然后再出示周长,让孩子们猜一猜周长的周,是什么意思,并指出周长的 周是周围的意思。接着,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指出投影上的一些的图形的一周指的是什么?通过学生这样不断地指,去认识和理解必须是由起点到终点,也就是由起点回到起点,然后再引导学生去概括概念。然后通过指一指,画一画,看一看,摸一摸等数学活动,让孩子充分感受周长的含义。接下来我设计了一些有难度的练习,出示了很多不规则的图形,让学生观察,通过不停地说和指,知道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这就是我们所指的周长。

最后设计了一些周长的计算。其实也是对周长定义的巩固。该课时的教学从目标的达成和学生课堂参与来看还是比较好的。不过在时间的安排上还可以安排多一点的内容,把时间把握得更加紧凑一点。

但是在学生动手测量树叶的周长时,由于在进行测量之前缺少对学生方法选择的引导,我发现学生对测量方法的选择很随意,不能较准确的测出叶子的周长,如果在测量之前加上个你打算怎样来测量?问题的探讨,也许孩子们完成的会更好一些。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