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的认识》说课稿

时间:2024-05-22 19:33:58
《11-20的认识》说课稿

《11-20的认识》说课稿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1-20的认识》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11-20的认识》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与作用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11-20各数的认识》。这部分内容在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以内数认识的延续,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认识的基础,同时也为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打下算理基础。可以说这一节在整册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学生正确地数出在11到20之间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掌握20以内的数的数序和大小,能够正确地读出11到20各数。

3、通过操作研究,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能力等。????

4、在富有情趣的数数活动中,初步培养估计的意识,获得初步的数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11-20各数的读写,顺序和大小。?

难点:会说11-20各数的组成。

二、学情分析

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10以内的数及相关知识,对20内的数也有一定的认识。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好动、自制力较差,因此在教学上我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等方面,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和游戏中自主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

三、教法学法

根据知识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时我采用了创设情境法、引导探索法、自主学习法、师生互动法等教学方法,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学法上选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对比、交流、迁移的方法组织学生认识11-20间的每个数,理解10个一是十,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

四、教学过程

在教学流程设计上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我主要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观察导入,揭示课题--动手操作,探究新知--实践应用,发展新知--课堂总结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打开书73页,播放视频,仔细观察,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让学生数一数并填写表格。同学们观察地很仔细,想像很丰富,那你们再观察黑板上这些数,你们能发现什么?你会读吗?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光会数数不行,还要知道这些数的其他知识,揭示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这一教学环节,根据知识的构成板块分为两部分:

1、利用小棒,经历学习过程。

(1)同桌两人一组,先让学生动手摆10根小棒。师问生答中让学生知道10个一就是1个十。

(2)动手摆一摆11。学生操作,教师指导,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展示摆的方法,寻找最优方法,10根捆一捆再来摆。问:11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引导学生理解,教师领读。

(3)认15和20,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一下摆出15和20。

告诉同桌你是怎么想的?学生自主学习操作,相互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2、利用多种素材,建构数序观念。

让学生观察自己的直尺,感知数的顺序、大小。然后做一做趣味习题:面包找朋友。边学边练,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1)拿出已经准备好的直尺,找出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读一读。

(2)我问你答,看谁最聪明。

(3)数字宝宝来排队。(读一读,记一记)

(三)、联系生活,知识应用

巩固练习是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能力的重要阶段,因此我设计了层次性练习,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1、读一读练习:联系生活,读出球服上的数字。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数的读写。

2、填空练习:检测巩固学生对数的组成和数序的理解。

3、数一数练习:课件出示学生熟悉的文具或水果图,让学生自己先数一数再写一写。

4、生活中找数字。

(四)、课堂总结

这一环节通过谈话的方式让学生谈一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回顾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有利于反馈信息,检查效果。

总之,整节课我以倡导动手操作,主动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抽象的概念变得直接形象,尽可能给学生尝试、思考、表现的空间,使他们获得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情感体验,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11-20的认识》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73-74页的内容及相应的习题。

2、教材所处地位及作用

“11-20各数的认识”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掌握10以内数的基础上,通过操作实践,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并且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

本课分成两个层次进行教学:第一、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数一数及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去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组成、数的顺序及大小。第二、通过创设一系列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巩固本节课的新知识。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到20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一个十和几个一),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初步感知十进制。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将数学与生活进行联系的应用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正确数出11~20各数,并且知道它们的组成。

2、教学难点: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初步感知“十进制计数法”。

四、说教法与学法

1、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数一数的学习方式去认识11-20各数。

2、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猜一猜、数一数、摆一摆及合作交流的方式去掌握“11-20各数”的读法、组成、数的顺序和大小。

3、创设一系列的游戏情境,让学生通过数一数、摆一摆、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去巩固新知识。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班来了很多听课的老师,你们欢迎吗?来点掌声好吗?下面张老师有个问题,你们知道今天教室里来了多少位听课的老师吗?我们转过头,按顺序从左边开始一起数一数,好不好?

2、看来我们身边很多事物的数量都超过了10,所以我们只认识10 ……此处隐藏6189个字……8);玲玲(我排第4该我滑了)

2.练习十八;第五题

四、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习到哪些新的数学知识?

五、布置作业

练习册53页

六、板书设计

排队中的学问

方法一;数数法

10 11 12 13 14 15

小丽 小宇

方法二;画图法

Ο Ο Ο Ο Ο Ο

第10 第15

小丽和小宇之间有4人

《11-20的认识》说课稿7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1《11—20各数的认识》课程资源包,内容包括:教学设计、课件、拓展资源、检测试题、教学反思五部分。

一、说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数学课程标准(20xx版)》在第一学段目标中要求:应让学生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理解数的意义,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

(二)教材分析

这部分的学习内容在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续,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的认识的基础,同时又为学习20以内数的加、减法做准备。教材的素材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已有知识,创设小朋友在海边沙滩上喂养海鸥的生活情景图,借助“数一数”等活动,让学生由10以内的数数到10以上的数,从而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三)学情分析

通过课堂前测得知,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认识了10以内的数,会读、写10以内的数,同时大多数学生已经会数到20,也已经认识11~20各数,知道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但对于“十”这一计数单位和十位、个位这样的数位是第一次接触,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四)教学目标

根据课堂前测和教材分析,将本节课教学目标定位:

1、借助学具操作,认识11—20各数。

2、能正确书写11-20各数,认识“个位”、“十位”,理解计数单位“个”、“十”。

3、经历10个一是1个十的操作过程,初步体验计数的发展过程和作用,形成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4、通过对具体事物数量的估计,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是:正确理解计数单位“个”与“十”的关系,认识“个位”、“十位”。

教学难点是: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

(五)教学准备

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设计了本节课的探究活动。准备材料有课件、师生每人一个计数器、操作板、20根小棒。

(六)教学评价

本节课主要采用笔试与操作相结合,师评和生评相结合的评价方法。通过教学环节三数一数、摆一摆、拨一拨检测目标1的达成;通过学生在计数器上找数位、交流所拨的数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试写数字检测目标2的达成;通过摆一摆、拨一拨检测目标3的达成;通过教学环节三中的估一估检测目标4的达成。

(七)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六个板块,使学生亲历自主发现探究的过程。1、复习旧知,导入新知;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3、借助学具,解决问题;4、分层练习,巩固提升;5、联系生活,拓展延伸;6、达标检测。

第一环节:复习旧知,导入新知。(时间预设:1分钟)

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就是逻辑性、系统性比较强,新旧知识的关系总是环环相扣,因此,学生对新知识的接纳也是借助旧知识为跳板去领会新知识。复习数字0—10的数法,温故而知新,有助于学生的知识迁移。

第二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时间预设:1分钟)

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大海边的情境,通过观察情境图,逐步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第三环节:借助学具,解决问题。(时间预设:27分钟)

(一)解决“沙滩上有多少只海鸥?”(时间预设22分钟)

1、估一估。

借助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猜一猜沙滩上海鸥的只数,引导学生经历估算的过程,初步感知估计方法,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

2、数一数。

在数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数数,进行数数方法指导,体会数数策略的多样性。

3、摆一摆。

(1)用小棒摆11。

出示杂乱的小棒,让学生感受一根一根数的不方便,之后提出要求,把这些小棒重新摆一摆,让大家一眼就看出有多少根。让学生带着思考进行操作,使操作活动具有实效性。

(2)优化方法,建立计数单位“十”的表象。

教师先是引导学生为了一眼就看出是11根小棒,可以把10根小棒放在一起捆成一捆,帮助学生建立计数单位“十”的表象,初步渗透十进制。由于学生亲自经历了计数单位“十”的构建过程,感知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就读十几,这样在理解数的组成的基础上学读数自然水到渠成。

4、拨一拨。

在这一环节中,充分借助计数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而清晰的数位和计数单位的表象,并在拨的过程中感知11—20各数的排列顺序,将写法贯穿其中,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而生动,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二)解决“沙滩上有多少个小朋友?”、“礁石上有多少只海鸥?”。(时间预设:4分钟)

数感的建立是一个逐步体验和发展的过程,在用计数器体验了“19添上1就是20”后,让学生通过估计礁石上的海鸥和沙滩上的小朋友的数量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通过数一数进一步加深对11—20各数的数感培养,在练习中继续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从而建立起1个十和几个一是十几的数学模型。

(三)引出课题。(时间预设:1分钟)

第四环节:分层练习,巩固提升。(时间预设:5分钟)

在练习中第一题是一道基础的根据题意写数题,有助于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起1个十和几个一是十几的数学模型。第二题融入了生活中的尺子,让学生在尺子上找11—20各数,还按不同的顺序读数、猜数,使学生巩固了对数序的掌握,从而继续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第五环节:联系生活,拓展延伸。(时间预设:3分钟)

在学生交流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见过11—20各数之后,课件出示生活中11—20各数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六环节:达标检测(时间预设:3分钟)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检测试题我注意到了问题的层次性和可选择性,以闯关的形式检测学生的达标情况。

第一关:填空,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第二关:按照规律填一填,

考察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第三关: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

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请领导和老师多批评指正。

《《11-20的认识》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