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说课稿

时间:2024-05-22 19:34:55
每逢佳节倍思亲说课稿

每逢佳节倍思亲说课稿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每逢佳节倍思亲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每逢佳节倍思亲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第五册第八单元第23课,它是一篇文包诗。

文章主要讲述了大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这天,特别思念家乡的亲人,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了他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课文文诗对照,内容浅显易懂,不管是故事还是诗句,都蕴含着浓浓的思念之情。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思念之情并非难事,而要让他们体会诗中“独”“异”“倍”三字的妙处,则要花一番功夫。

本文特被安排在最后一单元,即情感体验单元,意在通过对前几个单元的学习,即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基础上,让学生感悟作者内心的深切感受,从而使自己的内心情感得到提高与升华。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

叶老曾经说过:“老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三年级是学生学习的转折期,这个阶段的孩子阅读时容易浮于表面,不能很好地抓住关键词句对课文进行品读,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时相机点拨。因此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中年级学生的阅读特点,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诗句,并进行背诵。

2、抓住重点词句,诗文结合,理解课文的内涵、品读古诗的意境,重点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含义,

3、诗文结合,理清文包诗的特点。在这其中,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课文内涵、品读古诗的意境及“独、异、倍”三字的妙处。教学的难点是:诗文结合,理清文包诗的特点。

三、教法和学法

首先是教法:语文教学,教无定法,教学之功,贵在导学。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丰富,情节生动,三年级的学生一般无法一下子体会感悟出本文的主旨思想这一特点。特制订了以“问难质疑法”为主、朗读品味法、情景陶冶法为辅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辅助教学。新课标指出朗读训练有助于学生更加真切的感受作品,因声解意;有助于增强语感,因声传情。因此朗读训练是情感交流和体验的过程,是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思想的主要方法。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多次反复朗读课文,来熟悉课文并体会诗人在重阳佳节独在异乡思念远方的亲人的思想感情。

其次是学法:俗话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此我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应新课标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的要求制定了以合作探究法为主干线索贯穿全文,讨论交流法和超越文本法为辅的学法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年龄的认知水平,本课教学我将采用两课时进行教学,这里我将采用多媒体着重介绍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复习导入、理清文章脉络。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在这一部分我主要是通过对旧知的回顾即先请同学们谈谈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关于什么主题的故事,然后请同学们自己复述一下?以此来查看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成度和为下面学习解剖课文打下良好的铺垫基础。

第二部分:绕题质疑、激发探究兴趣。

课题常常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因此,对课文题目质疑问难往往是打开理解课文的“窗户”。抓住课题中重点词语—“思亲”质疑问难,是训练学生见题思考的能力,通过对“思亲”的质疑,学生能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形式,同时也抓住了这篇文章的中心内容。

“为什么思亲?”和“怎样思亲?”是理解全文,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关键,具有“牵动”全文的作用。只有抓住这两个问题,才能顺利地开展本课的阅读教学,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第三部分:精读课文,感悟文章特点。

这一部分,我打算通过两个问题来展开教学:1、王维为什么在九月九日这天特别思念家乡的亲人?2、他思念亲人时,想到了什么?待探究问题定向后,我会用信任而又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然后在自主探究或分小组交流找出问题答案,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自学,很快就能找到答案。因为王维15岁就离开了家整整两年,独自在外,且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家家户户团聚,所以他非常思念家乡的亲人。在学生交流的时候,我相机点拨:你是从哪个词看出他是独自一人在外的?让学生体会“独”字蕴含的意思。再引导:“是呀,独自在外地,一个人,没有家的感觉,所以是‘异客’。”由此,他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让学生理解“倍”意思,从而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这是教学重点)学生充分交流后,我在引导学生指出文包诗的特点(即教学难点)是:诗文结合,相互对照。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在学生理解了文包诗的特点后,很容易就能理解出古诗第二句的意思。结合对第三自然段的诵读,我再相机引导,山东并不是指现在的山东,而是指长安和王维的家乡之间隔了一座华山,兄弟们在华山的东面,而王维在华山的西面。之后我在提问“如果兄弟们也在重阳节这天写诗思念王维的话,可以取什么诗题呢?”著名作家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两种思想。”所以在这时我会先请学生们通过自主思考得出答案然后在小组进行合作交流。

第四部分:超越文本、拓宽想象空间

伟大领袖毛主席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要想了解学生是否对知识真正地掌握,让他们进行运用是最好的方法。所以这一部分我会请同学们结合本课教学特点进一步体会前面我们学过的第一单元第3课的《古诗两首》所描绘的深秋枫林美景及枫桥环境的凄寒、幽静,来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及旅途中孤独、寂静的心情,并展开合理想象,试模仿本课编写一个小故事在班级或小组内交流。

第五部分:总结感悟

在学生充分诵读体会的基础上,我进行总结:“是呀,‘每逢佳节倍思亲’表达了我们每个人的心声,是我们在美好节日时内心最真实的写照。那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下心来聆听一曲优美的音乐,与作者一同去体会一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浓浓思乡之情。”新课标指出创设一定的情景氛围,可以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天地,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的内驱力,一种学习的激情,产生主动参与的愿望,从而增强自我的学习意识。因此用音乐来感染学生,诱发学生的情感,才能使学生与诗人共鸣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每逢佳节倍思亲说课稿2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中一种特殊的教学内容,文章是诗歌的扩展 ……此处隐藏6674个字……文本世界

(一)了解为何“思亲”

通过读文让学生说说王维为什么思念亲人?引导学生抓住15岁和两年,联系自己生活实际,体会王维离家时年龄小,离家久。教师板画,让学生直观形象的明确家乡与长安的地理位置,体会离家之远,朗读表示孤独的词串,引出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诗人王维孤独一人作客他乡的寂寞心境。

(二)体会为何而“倍思亲”

那是什么让王维“倍”思亲?通过品读文中的词句,重点抓住“兴高采烈”、“扶老携幼”引导学生感受人们欢度重阳佳节时的热闹快乐。再创设情境,进行换位思考,从而衬托出王维此时的孤苦伶仃,寂寞冷清,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什么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三)品悟“思亲”之情

引导学生入文入境,感受王维的兄弟情深和往日相聚的快乐。抓住“天各一方”、“不能相会”和文中的省略号,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兄弟们会对王维说些什么,去感受王维无法和家人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从而更好地理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四)感受“思亲”之心

采用教师引读、指名读、配乐读、齐读等形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让教学回归整体,使学生的感情得以升华。

[设计意图:结合课文中两种情景的对比,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地朗读,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走进文本,拉近与诗人心灵的距离,将“文意”与“诗境”对应起来,使学生在读文悟诗中逐步去理解诗意,感悟文字背后的那份深深的思亲之情。]

板块四:拓展延伸,感受古诗文无穷魅力

让学生说说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人在什么时候,深深地体会着“每逢佳节倍思亲”呢?你还知道哪些与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有关的诗吗?

[设计意图:拓展诗句的内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涵义。课后延伸,将课堂内外的知识沟通,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彰显重点说板书】

在板书设计上,我采用简洁、凝练、美观的图文结合的形式,突出本课的重点,起到了辅助教学,启迪学生的思维的作用。

每逢佳节倍思亲说课稿6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23课,它是一篇文包诗。文章主要讲述了王维在重阳节这天,特别思念家乡的亲人,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文诗对照,内容浅显易懂,不管是故事还是诗句,都蕴含着浓浓的思念之情,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思念之情并非难事,而要让他们体会诗中“独”“异”“倍”三字的妙处,则要花一番功夫。

叶圣陶曾经说过:“老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三年级是学习的转折期,这个阶段的孩子阅读时容易浮于表面,不能很好地抓住关键词句,对课文进行品读,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时相机点拨。根据中年级学生的阅读特点,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诗句,并进行背诵。2、抓住重点词句,诗文结合,理解课文的内涵、品读古诗的意境,重点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含义。在这其中,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课文内涵、品读古诗的意境。教学的难点是,诗文结合,理清文包诗的特点

第斯多惠曾经说过:“只教给学生最本质、最主要的东西,才能使教材切切实实的、不可磨灭地记在学生的心里。”生态课堂也指出: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因此,在教学中,我尽量做到自然、真切,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空间去体会、去感悟、去品读,从而达到教师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目的,教师是引导,而不是指导。

语文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想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本课的教学设计,我着力体现“开发课程资源,优化课堂教学;尊重学生主体,着眼学生发展”的理念,立足于学生自主读书,自主发展。

第一部分:了解王维,激发探究的兴趣。

我先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请同学读一读。随即指明这首诗的作者,是大诗人王维。请学生根据事先收集的资料讲述王维的生平。并提问:读了这首古诗,你觉得诗人在表达一种怎样的感情?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学生肯定会回答:思念,从“倍思亲”看出来的,这样整堂课的主题一下就凸显出来了。那么诗人为什么会在九月九日这天特别思念家乡的亲人呢?这样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第二部分:自读课文,感悟文包诗的特点。

这一部分,我打算通过两个问题展开教学:一、王维为什么在九月九日这天特别思念家乡的亲人?二、他思念亲人时,想到了什么?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自学,很快就能找到答案。因为王维15岁就离开了家整整两年,独自在外,且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家家户户团聚,所以他非常思念家乡的亲人。在学生交流的时候,我相机点拨:你是从哪个词看出他是独自一人在外的?让学生体会“独”字蕴含的意思。再引导:“是呀,独自在外地,一个人,没有家的感觉,所以是‘异客’。”由此,他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让学生理解“倍”意思,从而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学生充分交流后,我小结:“是呀,这真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啊!”从而提出文包诗的特点:诗文结合,这就是文包诗的特点,因此以后遇到此类文章时,即使老师不讲解,你也能通过自己对课文的研读,理解古诗的意思。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学生在理解了文包诗的特点后,很容易就能理解古诗第二句的意思。结合对第三自然段的诵读,我相机引导,山东并不是指现在的山东,而是指长安和王维的家乡之间隔了一座华山,兄弟们在华山的东面,而王维在华山的西面。如果兄弟们也在重阳节这天写诗思念王维的话,可以取什么诗题呢?【许多教育专家认为,将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些没有学会如何获取知识,不会自己钻研问题,没有预见力的人。这就要求我们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必须学会如何学习。科学的方法是点金术,是通向成功的桥梁。尤其是在知识更新日益加速的今天,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显得特别重要。一个只能被动学习,不会主动探求知识的学生,在他们日后的工作、学习中必将遇到许多麻烦,甚至完全无法适应周围的环境。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尤为重要。】

第三部分:拓展延伸

请学生用“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给在外地的亲人打电话。【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曾经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在我们的教学中,要想了解学生是否对知识真正地掌握,让他们进行运用是最好的方法。】

第四部分:总结

在学生充分诵读体会的基础上,我进行总结:“是呀,‘每逢佳节倍思亲’表达了我们每个人的心声,是我们在美好节日时内心最真实的写照。”

柏拉图说过:“强迫记忆的知识是不会留在心里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只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采用适合他们兴趣的方法和手段,并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那么学生必定乐学、原学,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板书设计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自在外 心绪不宁

倍思亲

触景生情 提笔写诗

《每逢佳节倍思亲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